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州海珠区各类市政工程、地铁建设及地下空间开发项目日益增多,拉森钢板桩作为深基坑支护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夏季高温天气下,施工现场作业环境恶劣,尤其是露天作业的拉森钢板桩施工人员面临严峻的防暑挑战。尽管相关部门已出台部分防暑降温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措施不到位、管理松散等问题,导致工人中暑风险上升。因此,如何系统性改进夏季施工中的防暑措施,已成为保障工人健康与施工安全的当务之急。
首先,当前防暑措施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温时段作业安排不合理。许多施工单位为赶工期,仍将高强度作业集中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一高温高湿区间,忽视了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二是现场防暑物资配备不齐全。部分工地虽设有临时休息棚,但缺乏空调或风扇等有效降温设备,饮用水供应也不足,未能做到定时定量发放清凉饮料。三是防暑培训流于形式。虽然多数企业组织了岗前安全教育,但内容多停留在“注意防暑”等口号式提醒,缺乏对中暑症状识别、应急处理和自我保护知识的深入培训。四是监督机制薄弱。尽管住建部门有相关检查制度,但对中小型项目或分包队伍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防暑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制度、管理、技术和人文关怀四个层面综合施策,全面提升防暑工作的实效性。
在制度层面,应进一步完善高温作业管理制度。建议由广州市住建局牵头,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制定《海珠区建筑工地夏季高温作业实施细则》,明确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时,必须调整作业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气温达37℃以上时,应停止露天作业。同时,将防暑降温工作纳入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考核体系,与企业信用评价挂钩,增强约束力。
在管理层面,施工单位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项目部需设立专职防暑安全员,负责每日巡查高温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应建立高温预警响应机制,实时关注气象预报,并通过微信群、广播等方式及时通知班组调整作业计划。同时,严格落实“工间歇息”制度,确保每工作2小时至少安排15分钟集中休息,休息区应配备遮阳棚、座椅、风扇及急救药品。
在技术手段上,应推广使用智能化监控与降温设备。可在施工现场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实现环境数据实时监测,并与手机端联动预警。鼓励采用移动式喷雾降温装置、遮阳网覆盖作业区等方式降低体感温度。对于拉森钢板桩这类机械密集型作业,可优先安排自动化打桩设备,减少人工暴露时间。此外,为一线工人配发具备降温功能的新型劳保用品,如冰丝头巾、降温背心等,也能有效缓解热应激反应。
在人文关怀方面,应加强健康保障与心理支持。所有进场工人须进行高温适应性体检,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员合理调整岗位。项目部应定期组织防暑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应对突发中暑事件的能力。同时,设立“清凉驿站”,提供绿豆汤、凉茶、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饮品,并安排医务人员定期巡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此外,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加大执法力度。海珠区住建、应急管理、人社等部门应联合开展夏季高温专项检查,重点抽查中小型工地和劳务分包单位,对未落实防暑措施的企业依法依规处罚,并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同时,畅通工人投诉渠道,鼓励实名举报违规行为,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督网络。
最后,还应推动行业共识和社会共治。行业协会可组织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企业的防暑管理模式;媒体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建筑工人劳动权益的关注度;社区与企业也可合作开展“送清凉”公益活动,营造尊重劳动者、关爱一线工人的社会氛围。
总之,广州海珠区拉森钢板桩施工的夏季防暑工作不能仅靠临时应对,而应建立起科学、长效的防护机制。只有将制度规范、技术支撑、管理优化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筑牢高温下的安全防线,保障每一位建设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力量。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