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从化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市政工程时,常常会涉及地下施工,如基坑支护、河道整治等。在这些项目中,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抗渗性和支护性能被广泛采用。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若未准确确认文物保护范围,尤其是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区域,极易因施工活动对文物本体或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近期,有部分项目在实施拉森钢板桩施工时,因前期调查不充分或技术判断失误,导致施工范围误入文物保护控制地带,甚至触及文物本体保护红线。面对此类问题,如何科学、合规地纠正错误,成为相关单位必须严肃对待的关键环节。
首先,一旦发现施工范围与文物保护范围存在重叠或冲突,应立即停止相关施工作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擅自进行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此,施工单位在发现问题后,必须第一时间暂停施工,防止事态扩大,并向属地文物行政部门(如从化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建设主管部门报告情况,主动说明问题成因及已采取的措施。
其次,需组织专业机构开展全面的文物影响评估。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文物勘察与评估单位,对施工区域及其周边开展系统性考古调查与文物价值评估。重点核查拉森钢板桩打设位置是否位于已登记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或建设控制地带内,是否存在潜在地下文物埋藏风险。同时,结合历史资料、航拍影像、地质雷达探测等手段,精准划定文物的实际保护边界,明确原规划中出现偏差的具体原因,是测绘误差、资料陈旧,还是审批流程中的信息传递失误。
在完成评估后,应由文物主管部门牵头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考古、建筑、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审议评估报告,提出整改意见。若确认施工确已侵入保护范围,须制定详细的整改与补救方案。可能的纠正措施包括:调整钢板桩布置方案,将桩位整体外移至安全距离;采用非开挖或微型桩等替代工艺减少扰动;对已施工部分进行监测与加固,确保不对文物结构稳定性造成影响。对于已经造成轻微影响但尚未构成严重破坏的情况,还应制定文物修复预案,并报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批。
与此同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文物部门开展后续监管工作。整改过程中,必须落实全过程动态监测机制,特别是在钢板桩拔除或调整阶段,要实时监控地面沉降、振动传播等情况,避免二次损伤。所有施工调整均需在文物监督人员现场指导下进行,并做好影像记录和施工日志归档,以备后期核查。
此外,此次事件也暴露出部分项目在前期审批和联合审查环节的薄弱环节。为此,应强化“先考古、后建设”的基本原则,推动在项目立项阶段即纳入文物部门的前置参与机制。建议从化区进一步完善“文物一张图”信息系统,整合辖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数据,实现与国土空间规划、工程审批系统的数据共享。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规划精准度,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最后,应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必要的问责与教育。虽为技术性失误,但仍反映出部分单位对文物保护重视不足、风险预判能力欠缺的问题。可通过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纳入信用记录等方式督促其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施工、设计、监理等从业人员的文物保护培训,增强法律意识与专业素养。
总之,广州从化区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任何建设工程都应在尊重历史、保护遗产的前提下推进。拉森钢板桩施工虽为常规技术手段,但在敏感区域应用时必须慎之又慎。一旦出现文物保护范围确认错误,唯有依法依规、科学审慎地纠正,才能既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又守住城市的历史文脉底线。这不仅是法律责任的履行,更是对城市文化根基的尊重与守护。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