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进行基坑开挖施工时,如何有效控制地下水、确保基坑稳定和周边环境安全是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广州增城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下水丰富,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常年较高,属于典型的高水位区。在此类地质条件下进行深基坑施工,常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支护结构,并结合降水措施以降低地下水位,确保施工安全。然而,若降水效果控制不当,极易引发基坑失稳、周边地面沉降甚至建筑物开裂等严重后果。因此,科学合理地实施拉森钢板桩与降水系统的协同作业,并加强质量控制,是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核心环节。
首先,应重视前期地质勘察与水文分析工作。在施工前,必须对场地的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渗透系数及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详细调查。通过钻孔取样、抽水试验等手段获取准确数据,为降水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尤其在增城区这类软土、砂层交错分布的区域,地下水流动路径复杂,需精确判断主要渗流方向和潜在渗漏通道,避免因盲区导致降水不均或局部涌水。
其次,拉森钢板桩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止水效果。钢板桩应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型号(如SP-IV型),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抗弯强度和止水性能。打桩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垂直度和平面位置,采用导向架辅助定位,防止出现偏斜或锁口错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相邻钢板桩之间的锁口连接必须严密,必要时可在锁口处注入膨润土泥浆或专用止水材料,增强整体止水能力。对于穿越透水性强的砂层区域,建议采用振动锤配合静压方式沉桩,减少对周围土体的扰动,防止形成“水力短路”。
在降水系统的设计与布设方面,应根据基坑规模、开挖深度及周边环境条件,合理选择降水方式。在增城高水位区,通常采用管井降水与轻型井点相结合的方式。管井适用于深层降水,井深应穿透主要含水层并进入相对隔水层一定深度,确保有效疏干;轻型井点则用于浅层辅助降水,布置于基坑周边或内部,形成封闭降水帷幕。井点间距、滤管长度、抽水泵功率等参数需通过渗流计算确定,并在试运行阶段进行调整优化。
降水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应在基坑内外布设水位观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确保实际水位降至开挖面以下至少0.5~1.0米。同时,设置地面沉降监测点、邻近建筑物倾斜观测点,及时掌握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现水位下降缓慢或周边沉降异常,应立即分析原因,可能是钢板桩存在渗漏、井点堵塞或补给水源未有效阻断,需采取封堵、洗井或增设回灌井等补救措施。
此外,降水系统的运行管理不容忽视。所有降水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连续稳定运行。特别是在雨季或台风季节,需加强巡查频次,防止雨水倒灌或设备故障导致水位回升。同时,应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备用电源和抽水泵组,以应对突发停电或极端天气情况。
最后,降水结束后的恢复工作也应纳入质量控制范畴。基坑回填完成后,应及时停止降水,并对降水井进行封堵处理,防止长期抽水造成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和周边供水设施。必要时可实施地下水回灌,维持区域水文平衡。
综上所述,在广州增城区高水位区采用拉森钢板桩结合降水技术进行基坑施工,必须从勘察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系统运行到后期管理全过程实施精细化质量控制。只有各环节紧密衔接、协同配合,才能有效提升降水效果,保障基坑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工程建设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统一。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