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海珠区赤岗地铁站周边区域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人流密集区,其周边施工活动对安全性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进行拉森钢板桩施工时,如何科学控制施工距离、确保结构稳定与周边环境安全,成为工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围绕赤岗地铁站周边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距离与质量控制的核心要点展开论述。
首先,明确施工边界与保护范围是开展拉森钢板桩作业的前提。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范》(CJJ/T 202-2013)及相关地方规定,地铁结构外缘向外一定范围内被划为结构保护控制区。以赤岗地铁站为例,一般情况下,地铁主体结构外侧3米内为严格控制区,5米内为影响控制区。因此,在布设拉森钢板桩前,必须通过精确测量定位,确保桩体与地铁结构之间的净距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避免因侵入保护区而引发结构变形或运营风险。
其次,合理选择钢板桩型号与打入深度直接影响支护体系的稳定性与对周围土体的扰动程度。在赤岗站周边软土地层较为典型的地质条件下,建议优先选用SP-IV或SP-III型拉森钢板桩,其截面模量大、抗弯能力强,能有效抵抗基坑侧向土压力。同时,应结合基坑开挖深度、地下水位及邻近建筑物基础情况,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支护结构受力分析,确定合理的入土深度,通常要求嵌固深度不小于开挖深度的0.8~1.2倍,以防止踢脚失稳或底部隆起。
第三,控制打桩过程中的振动与挤土效应是保障地铁结构安全的重要措施。由于拉森钢板桩多采用振动锤沉桩工艺,强烈的机械振动可能通过土体传播,影响地铁隧道的结构完整性。为此,施工中应采取低频、间歇式沉桩方式,并在距地铁结构10米范围内设置减振沟或应力释放孔,削弱振动波传播能量。同时,可考虑使用静压植桩机等低扰动设备替代传统振动锤,进一步降低施工对既有结构的影响。
第四,实施全过程监测与动态反馈机制是实现精准质量控制的关键手段。在施工期间,应在地铁结构本体、周边地表、临近建筑及钢板桩自身布设自动化监测点,实时采集沉降、水平位移、倾斜、应力等数据。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阶段动态调整,尤其在沉桩高峰期应做到每小时采集一次。一旦发现监测值接近预警阈值(如日变化超过2mm或累计变形达10mm),须立即暂停施工,组织专家会诊并优化方案,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第五,加强施工组织协调与信息共享同样不可忽视。赤岗地铁站属于运营线路站点,任何外部施工均需与地铁运营单位建立联动机制。施工单位应提前报备施工计划,接受第三方安全评估,并在施工现场设立应急联络通道。此外,应利用BIM技术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模拟钢板桩与地铁结构的空间关系,辅助决策和交底,提升协同效率。
最后,注重材料验收与施工工艺标准化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进场的拉森钢板桩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和材质检测报告,表面不得有明显锈蚀、扭曲或焊缝缺陷。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150桩长)、接口咬合紧密性以及锁口润滑处理,防止漏水漏砂。对于转角或封闭段,应采用专用异形桩或现场切割焊接,确保整体闭合性和止水性能。
综上所述,广州海珠赤岗地铁站周边的拉森钢板桩施工,必须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综合运用精准测量、科学设计、低扰动工艺、智能监测和多方协同等手段,全面把控施工距离与质量关键点。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地下工程建设任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