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进程中,广州南沙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区域,其历史街区与老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城市功能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如何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有效保护周边危房结构稳定,成为工程实施中的关键课题。特别是在采用拉森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时,必须制定科学、严谨的技术措施,确保对邻近危房的扰动降至最低,从而实现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双重目标。
首先,拉森钢板桩施工前的勘察与评估工作至关重要。在项目启动阶段,应组织专业团队对拟改造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地下水位、既有建筑基础形式及结构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尤其对于被列为危房的建筑物,需通过结构检测手段明确其承载能力、裂缝分布及沉降历史,建立详细的“一房一档”资料库。在此基础上,结合基坑开挖深度、支护方案及周边环境敏感度,开展数值模拟分析,预测施工可能引发的地表沉降、侧向位移等影响,为后续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其次,拉森钢板桩的选型与打设工艺直接影响对周边建筑的扰动程度。应优先选用止水性能良好、刚度较高的U型或Z型钢板桩,并根据地质情况合理确定桩长与入土深度,确保支护体系具备足够的抗倾覆与抗隆起能力。在打桩过程中,推荐采用静压植桩机或液压振动锤配合低频振动模式,避免传统高频率冲击式打桩带来的强烈震动传播。同时,严格控制打桩速率,实行“跳打”或分段施工策略,减少连续振动对地基土体的累积扰动,防止引起危房基础松动或墙体裂缝扩展。
第三,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体系是保障危房安全的核心环节。应在危房外墙、基础及周边地面布设沉降观测点、倾斜仪和裂缝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自动化监测网络。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阶段动态调整,在打桩、基坑开挖及降水期间加密至每日多次,并设置预警阈值。一旦监测数据超出设定限值,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暂停施工、回灌注浆或临时支撑等补救措施,确保风险可控。监测数据还应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供设计、施工与监理单位共享,实现信息透明与协同决策。
此外,地下水控制也是影响危房稳定的重要因素。基坑降水若处理不当,易引发土体固结沉降,进而导致邻近建筑不均匀沉降甚至倾斜。因此,应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优化井点布置,采用分层降水与回灌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降低基坑内水位的同时,于危房侧向设置回灌井,维持外围地下水位稳定。回灌水量需根据实际渗流情况进行动态调节,避免过量回灌造成土体软化或浮力增加。
在支护结构与危房之间,还可因地制宜设置隔离措施。例如,在两者之间施作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形成的隔离墙,既能增强土体整体性,又能阻断应力波传播路径,有效削弱施工振动传递。对于距离极近(小于3米)的危房,建议增设临时型钢支撑或锚杆,对墙体进行预加固,提升其抗变形能力。
最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责任落实不容忽视。施工单位应编制专项危房保护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论证后实施;监理单位须全程旁站监督,重点检查钢板桩垂直度、锁口连接质量及焊接强度等关键指标;建设单位应建立协调机制,定期组织参建各方与居民代表沟通,及时回应关切,化解矛盾。
综上所述,广州南沙区旧城改造中运用拉森钢板桩技术时,必须将危房保护置于优先位置,通过精细化勘察、科学化设计、规范化施工与智能化监测,构建全周期、系统化的质量控制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在推动城市更新的同时,守住历史记忆与居民安全的底线,实现社会效益与工程效益的有机统一。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