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海珠区赤岗片区作为地铁网络的重要节点,其周边基础设施施工与既有线路的安全运营协调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如何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同时有效避让地铁运营高峰时段,保障结构安全与施工质量,已成为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关键课题。本文将围绕“广州海珠赤岗拉森钢板桩施工中地铁运营避让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展开探讨。
首先,必须明确拉森钢板桩在基坑支护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使用的挡土止水结构,拉森钢板桩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工程中,尤其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质条件复杂的城区环境。然而,其打设过程产生的振动和挤土效应可能对邻近地铁隧道结构造成影响,尤其是在软土地层中更为显著。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评估施工活动对地铁结构的潜在影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避让方案。
根据广州地铁运营时间安排,每日早高峰(7:30–9:30)与晚高峰(17:30–19:30)为列车运行密集时段,轨道结构受力状态复杂,对外部扰动极为敏感。为最大限度降低施工振动对地铁隧道的不利影响,施工单位应严格遵守“非运营时段施工”原则,将拉森钢板桩的沉桩作业安排在夜间停运后至次日首班车前的窗口期(通常为22:00–次日5:00)。在此期间进行施工,不仅能有效规避运营安全风险,也为监测与应急响应留出充足时间。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需贯穿于每一个环节。首先是施工前的技术准备。施工单位应依据地质勘察报告、地铁结构图纸及保护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方案中需明确钢板桩型号、入土深度、打设顺序、振动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同时,应与地铁运营单位建立联动机制,提前报备施工计划,获取轨道结构实时监测数据支持。
其次是打桩工艺的选择与优化。传统柴油锤击打方式振动大、噪音高,已不适宜在地铁敏感区域使用。推荐采用静压植桩机或液压振动锤配合减振装置进行施工。静压法通过液压系统将钢板桩压入土体,几乎无振动产生,特别适用于邻近地铁线路的工程;而液压振动锤则需控制激振频率,避免与地铁结构产生共振。施工过程中应实施“跳打”工艺,即间隔打桩,减少连续挤土效应,防止土体隆起或位移过大。
第三,全过程监测是保障质量与安全的核心手段。在钢板桩施工期间,必须布设自动化监测系统,对地铁隧道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收敛变形及轨道几何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监测点应沿隧道走向加密布置,数据采集频率不低于每15分钟一次,并设置预警阈值。一旦监测值接近警戒线,立即暂停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加固或注浆等补救措施。同时,建议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确保数据的独立性与准确性。
此外,材料质量与施工精度同样不可忽视。进场的拉森钢板桩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和材质检测报告,表面不得有裂纹、扭曲或严重锈蚀。锁口部位应进行清洁和润滑处理,确保连接紧密,防止漏水漏砂。打桩时应使用导向架控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150桩长,且轴线偏差控制在±50mm以内。对于转角或封闭段,应预先计算配桩长度,避免现场切割影响整体刚度。
最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质量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突发情况下的响应流程、人员分工和处置措施。现场配备足够的抢险物资,如沙袋、速凝水泥、注浆设备等,并定期组织演练,提升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异常沉降或渗漏,能够迅速启动预案,最大限度降低对地铁运营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广州海珠赤岗片区开展拉森钢板桩施工,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科学规划施工时段,优化施工工艺,强化全过程监测与质量管理。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障地铁安全运营的前提下,高质量完成市政工程建设任务,实现城市发展与公共安全的和谐共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