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城市更新与老城区微改造的持续推进中,荔湾区龙津路步行街项目作为典型代表,承载着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街区活力的重要使命。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地下管线安全、防止周边建筑沉降以及保障行人通行安全,项目采用了拉森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和导流处理。该技术不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也对整体工程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将围绕“导流效果”这一核心目标,系统阐述拉森钢板桩在龙津路步行街项目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首先,地质勘察与水文分析是导流设计的基础。龙津路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下水位较高,土层以粉质黏土和淤泥质土为主,具有高含水量、低渗透性等特点。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开展详尽的地质钻探和水文监测,明确地下水的流向、流速及静水压力分布。基于这些数据,合理确定拉森钢板桩的入土深度、间距与排列方式,确保其既能有效阻断地下水横向流动,又能形成连续封闭的止水帷幕。若前期勘察不充分,极易导致渗漏或管涌现象,进而影响周边建筑地基稳定。
其次,钢板桩材料质量与打设工艺直接影响导流性能。本项目选用的是SP-IV型热轧拉森钢板桩,其截面模量大、锁口密封性好,具备较强的抗弯与止水能力。进场材料需严格查验出厂合格证、力学性能检测报告,并进行外观检查,杜绝锈蚀严重、锁口变形或焊接缺陷的构件投入使用。在打设过程中,采用液压振动锤配合导向架精准定位,确保桩体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150,相邻桩之间的锁口咬合严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锁口处应涂抹专用止水 grease(止水油脂),以增强连接部位的防水效果,防止细颗粒土随水流渗出,造成“砂沸”或空洞。
第三,基坑内外降水系统的科学布设是实现有效导流的关键环节。尽管拉森钢板桩本身具有良好的挡水功能,但在高水压环境下仍需辅以井点降水措施。项目在基坑内侧布置了多口轻型井点,通过真空泵持续抽排地下水,降低坑内水位至开挖面以下至少0.5米,从而减小内外水头差,避免因水压力过大导致桩体变形或漏水。同时,在钢板桩外侧设置观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一旦发现异常下降或上升趋势,立即调整降水方案,防止过度抽取引发地面沉降。
第四,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不可忽视。在整个导流期间,项目建立了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钢板桩顶部水平位移、深层土体位移、邻近建筑物沉降及裂缝观测等内容。所有数据通过自动化传感器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一旦某项指标超过预警值(如位移速率>3mm/天),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回灌、补桩或加固支撑等措施。例如,在施工中期曾发现某段桩体出现轻微倾斜,监测系统及时报警后,施工单位迅速增设钢支撑并调整降水节奏,成功遏制了进一步变形,保障了导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第五,接缝处理与节点构造的质量控制尤为关键。由于步行街线性较长,钢板桩需分段施工,转角、丁字交叉等特殊部位容易成为渗漏薄弱点。对此,项目采用定制异形桩或焊接封端板的方式加强连接,并在接缝外侧注浆加固,形成多重防线。此外,在后期拆除阶段,为防止拔桩引起土体扰动和地面塌陷,采用边拔边注水泥砂浆的工艺,最大限度恢复地层原始应力状态,减少对周边环境的长期影响。
最后,全过程质量管理与多方协同机制是项目成功的保障。建设单位、设计院、监理及施工方建立了定期会商制度,针对导流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与优化。所有施工记录、检测报告和影像资料均归档备查,确保质量可追溯。同时,注重对作业人员的技术交底与安全培训,提升一线操作的规范性与责任感。
综上所述,广州荔湾龙津路步行街项目通过科学的地质分析、优质的材料选择、精细的施工工艺、严密的监测体系与高效的协同管理,全面实现了拉森钢板桩在导流功能上的高质量表现。这不仅为同类老城区改造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实践智慧。未来,随着智能监测与绿色建材的进一步应用,此类支护导流技术将在城市更新中发挥更加深远的作用。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