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过程中,水位监测作为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尤其在临江、临河区域的施工中显得尤为关键。广州海珠滨江路地处珠江沿岸,地势低洼,地下水位受潮汐影响显著,周边环境复杂,因此在该区域实施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时,必须对水位变化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测,以确保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在此背景下,水位监测频率的科学设定与质量控制成为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水位监测频率的确定应结合工程阶段、地质条件、环境因素及施工活动强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在拉森钢板桩施工初期,由于打桩扰动土体,可能引起局部地下水位波动,此时应加密监测频次。建议在施工开始后的前7天内,每日至少进行2~3次水位观测,重点掌握水位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入基坑开挖阶段后,随着支护结构受力状态的变化,地下水渗流路径可能发生调整,水位响应更为敏感,监测频率应维持在每日不少于2次,必要时实行24小时连续自动化监测。当工程进入稳定期或主体结构回填完成后,可逐步降低监测频率至每周1~2次,但仍需保持持续跟踪,直至确认无沉降或渗漏风险为止。
其次,为确保水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第一,监测仪器的选择至关重要。应优先选用具备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强、长期稳定性好的电子水位计或自动测压计,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所有设备在投入使用前须经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确保符合《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等相关规范要求。第二,测点布设应遵循代表性与系统性原则。在滨江路沿线,水位监测孔应沿拉森钢板桩走向均匀布置,间距一般控制在20~30米之间,在地质条件突变或邻近重要建构筑物的位置应增设加密点。同时,应在基坑内外分别设置监测井,形成对比分析基础,以便判断是否存在内外水头差引发的渗透破坏风险。
第三,数据采集过程必须规范操作。无论是人工读数还是自动传输,均需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每次观测应记录时间、天气状况、现场工况及仪器状态等辅助信息,确保数据可追溯。对于自动化监测系统,应设置合理的报警阈值,一旦水位变化速率超过预设限值(如单日变化大于50mm),系统应即时触发预警,并通知相关管理人员采取应对措施。此外,应建立数据复核机制,由专人负责对原始数据进行审核,剔除异常值,防止误判。
第四,监测成果的应用与反馈同样不可忽视。监测单位应定期编制水位监测报告,内容包括趋势曲线图、变化速率分析、风险评估及建议措施等,并提交给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共同研判。当发现水位持续上升或出现突变时,应立即组织专家会商,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支护方案或启动应急预案。例如,在台风或强降雨期间,珠江水位可能迅速上涨,此时应启动应急监测机制,将监测频率提升至每小时一次,并加强现场巡查,防范管涌、流砂等险情发生。
最后,人员培训与制度保障是实现高质量监测的基础。项目部应组织监测技术人员开展专项培训,熟悉仪器操作、数据分析与应急处置流程,提升整体专业水平。同时,应建立健全监测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落实责任到人,确保监测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综上所述,广州海珠滨江路拉森钢板桩工程中的水位监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设定监测频率,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措施,强化数据分析与响应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因地下水位异常引发的工程事故,保障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在今后类似临江项目的实施中,应进一步推广智能化监测手段,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向更加安全、智能的方向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