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冬季低温环境下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时,温度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广州天河区作为城市核心区域,其基础设施建设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要求极高。在采用拉森钢板桩围护结构的深基坑工程中,混凝土的养护质量直接关系到支护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特别是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养护温度,成为施工管理中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应明确冬季施工的基本定义。根据相关规范,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时,即进入冬季施工阶段。广州虽地处南方,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但受冷空气影响,夜间气温仍可能降至5℃以下,尤其在清晨或寒潮期间,局部区域甚至可能出现接近0℃的极端低温。因此,在天河区的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中,若涉及混凝土支撑、冠梁、腰梁等构件的浇筑,必须提前制定冬季施工专项方案,落实温度控制措施。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化反应会释放热量,形成“自发热”效应。然而,在低温环境下,水化反应速率显著降低,混凝土强度发展缓慢,甚至可能出现冻结现象。一旦混凝土内部水分结冰,体积膨胀将导致内部结构破坏,产生微裂缝,严重影响其抗压强度和耐久性。因此,确保混凝土在初凝至强度达到设计值前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是养护工作的核心目标。
针对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中的混凝土构件,养护温度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冬季施工前,应与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充分沟通,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可适量掺加早强剂、防冻剂等外加剂,以降低混凝土的冰点,促进早期强度增长。同时,适当提高水泥用量或选用高标号水泥,增强水化热释放,提升混凝土自身保温能力。此外,控制水灰比在合理范围内,减少自由水含量,降低冻胀风险。
第二,加强浇筑过程中的温度监控。 混凝土入模温度是决定后续养护效果的基础。根据《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要求,冬季施工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在天河区的实际操作中,建议将入模温度控制在8℃~12℃之间,以预留一定的降温缓冲空间。施工过程中应使用电子测温仪实时监测混凝土出机温度、运输过程温度及入模温度,并做好记录,确保全过程温度可控。
第三,采取有效的保温养护措施。 对于暴露在外的混凝土支撑梁、冠梁等构件,应立即覆盖保温材料。常用的保温方式包括:覆盖双层草帘、棉被或专用保温毯,并在其上加盖塑料薄膜以防止水分蒸发和风速影响。对于位于基坑底部或靠近钢板桩的部位,可利用钢板桩本身的金属导热性较弱的特点,结合临时搭建的保温棚,形成局部封闭空间,内部设置电热风机或暖风机进行加热,维持环境温度在5℃以上。
第四,实施科学的温度监测制度。 养护期间应建立定时测温机制,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72小时内每2小时测量一次,之后可调整为每6小时一次,持续监测不少于7天。测温点应布置在结构边缘、中部及易受冷风影响的位置,使用预埋式温度传感器或红外测温仪获取数据。一旦发现温度骤降或接近临界值,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如增加覆盖层数、补充加热设备等。
第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与工序衔接。 尽量避免在夜间或气温最低时段进行混凝土浇筑。优先选择白天温度较高的时间段施工,充分利用自然热量。同时,拉森钢板桩的施打与混凝土支撑的浇筑应紧密衔接,减少暴露时间,缩短工期,降低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最后,项目管理人员应加强技术交底与现场巡查,确保各项温度控制措施落实到位。施工单位需编制详细的冬季施工方案,并报监理单位审批。必要时可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确保技术措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广州天河区的拉森钢板桩工程中,冬季混凝土养护温度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材料、工艺、管理等多个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策划、精细施工和严格监控,才能有效保障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与安全,为深基坑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