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荔湾区,随着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的持续推进,许多老旧建筑面临加固、拆除或周边施工影响的问题。特别是在深基坑开挖、地铁建设或地下管线施工过程中,邻近的既有建筑物极易因土体扰动而产生不均匀沉降,进而威胁结构安全。为确保施工期间周边建筑的安全,采用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至关重要。其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支护结构,广泛应用于基坑围护工程中,而针对其影响范围内的旧建筑沉降监测,必须依赖一系列专业的机械设备与技术手段。
首先,静力水准仪是沉降监测中最核心的设备之一。它通过液体连通原理,实现多点高程变化的同步测量,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强、可长期连续观测的优点。在荔湾区的旧改项目中,尤其是在靠近珠江沿岸、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静力水准系统常被布设于关键建筑的基础或墙体上,用于实时监测微小沉降变化。该设备可自动采集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至监控平台,便于工程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趋势。
其次,全站仪在沉降及位移监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站仪集测角、测距、坐标计算于一体,能够对建筑物上的多个监测点进行三维坐标测量,从而分析其垂直沉降和水平位移情况。在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由于打桩振动和土体挤压可能引发周边建筑倾斜或下沉,全站仪可定期对预设的监测点进行扫描,获取精确的变形数据。现代智能全站仪还支持自动追踪和远程操控,极大提升了监测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裂缝计和倾斜仪也是不可或缺的辅助监测设备。裂缝计主要用于监测建筑墙体或结构构件上已有裂缝的宽度变化,判断沉降是否导致结构进一步开裂;而电子倾斜仪则安装在建筑外墙或柱体上,实时记录建筑物的倾斜角度变化。这两类设备通常与数据采集系统联动,一旦监测值超过预警阈值,系统将自动报警,提醒相关单位采取应急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广州荔湾区的旧建筑保护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类系统整合了上述多种传感器,如静力水准仪、倾角传感器、GPS位移监测站等,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分析。例如,在陈家祠周边或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项目中,施工单位往往会在重点保护建筑上布设自动化监测网络,24小时不间断监控沉降动态。这种“智慧监测”模式不仅提高了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也为政府部门和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除了上述电子化设备,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依然在部分项目中保留使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进行人工观测,虽然工作强度较大,但在校准自动化设备、验证数据可靠性方面仍具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狭窄巷道或电力干扰严重的区域,传统测量方式反而更具稳定性和适应性。
在实际应用中,监测设备的选择需结合具体工程特点。例如,在软土地基区域,如荔湾的芳村片区,土层压缩性强,沉降发展较慢但持续时间长,因此更强调长期连续监测能力;而在老城区密集建筑群中,空间受限,设备安装需考虑隐蔽性和美观性,微型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方案更为适用。
最后,所有监测数据必须经过专业分析与评估。通常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负责数据处理,利用专业软件绘制沉降曲线、分析变形速率,并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设定预警等级。一旦发现异常沉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必要时暂停施工、加固支护或对受影响建筑进行临时支撑。
综上所述,在广州荔湾区涉及拉森钢板桩施工的旧建筑沉降监测中,已形成以静力水准仪、全站仪为核心,辅以裂缝计、倾斜仪、自动化监测系统等多元设备协同工作的技术体系。这些机械设备不仅保障了施工安全,也有效维护了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未来,随着智能传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发展,沉降监测将更加精准、高效,为城市可持续更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