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黄埔区的各类基坑支护、河道围堰及地下结构施工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使用的支护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土体挡护与止水工程。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其中锤击施工力度作为关键控制参数之一,必须进行严格记录与验收,并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完成存档管理。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2-201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以及广东省和广州市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的相关管理规定,拉森钢板桩锤击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每根桩的施打过程进行详细记录,特别是锤击力度、贯入速率、垂直度偏差、接头连接质量等核心参数。其中,锤击力度是判断桩体是否达到设计深度、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的重要依据,因此其数据采集与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价值。
在实际施工中,锤击力度通常通过打桩机配备的自动监测系统或人工读取油压表数值等方式获取。施工单位应在每根拉森钢板桩施打过程中,实时记录初始锤击数、每米锤击数、总锤击数、最终贯入度(如最后十击的平均贯入深度)等关键数据。对于异常情况,如出现明显反弹、倾斜、卡桩或无法继续下沉等情况,应特别标注并附现场照片或视频资料说明原因及处理措施。
所有原始记录应形成《拉森钢板桩锤击施工记录表》,表格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工程名称、施工部位、桩号、桩型规格、施打日期、天气状况、施工设备型号、操作人员姓名、监理单位签认信息、锤击参数记录(分段记录)、垂直度测量结果、接头焊接或锁口连接情况等。该记录表需由施工员、质检员、现场监理三方共同签字确认,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
验收环节分为过程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在过程验收中,监理单位应每日对当日施打的钢板桩记录进行抽查核对,重点核查锤击数据是否连续、是否存在跳记或补记现象,同时结合现场实测垂直度与设计要求比对。若发现某根桩锤击数骤增或骤减,可能意味着遇到地下障碍物或软弱夹层,需及时组织地质复勘或调整施工方案。
竣工验收阶段,施工单位须将全部《拉森钢板桩锤击施工记录表》整理成册,按桩号顺序编号归档,并附上施工日志、材料合格证、焊缝检测报告、第三方监测数据等相关支撑文件。档案应采用纸质版与电子版双套制保存,纸质档案使用A4纸打印装订,封面标明工程名称、档案类别、起止桩号、编制日期、责任人签名;电子档案则以PDF格式存储,命名规则统一,便于后期调阅。
根据广州市建设工程档案管理规定,此类施工技术资料属于“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工程竣工档案移交范围。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明确要求,所有涉及深基坑、高边坡、大型围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其施工过程记录必须完整、真实、可查,且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一般不少于50年。
此外,随着智慧工地系统的推广,越来越多项目已实现打桩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云端上传。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传输锤击能量、振动频率、位移变化等信息,不仅提高了数据准确性,也为后期数据分析与质量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记录仍需保留作为备份,但鼓励采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若在后续结构使用过程中发生位移超限、渗漏或坍塌事故,相关部门将调取原始施工记录作为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因此,任何伪造、篡改、遗漏锤击数据的行为都将被视为严重违反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相关单位和个人将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广州黄埔区拉森钢板桩锤击施工力度的验收与存档工作,不仅是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环节,也是落实全过程质量追溯机制的关键举措。各参建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标准,确保每一根钢板桩的施工过程都有据可查、有责可追,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