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黄埔老港港口区的工程建设中,随着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升级的持续推进,深基坑开挖、码头改造及岸线加固等工程日益增多。在这些项目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利用的临时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基坑围护、止水挡土等场景。然而,由于黄埔老港地处珠江主航道沿线,船舶通航频繁,施工区域与航道交叉,如何在确保钢板桩支护结构安全的同时,兼顾船舶通航安全,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抗弯性能、止水效果和快速安装特性,成为港口区深基坑支护的首选方案之一。其通过机械振动或静压方式打入土层,形成连续的挡土墙体,有效防止基坑侧壁坍塌和地下水渗入。在黄埔老港区,地质条件复杂,多为淤泥质土、砂层及局部强风化岩层,采用拉森钢板桩能够适应不同地层,并通过合理设计桩长和支撑系统,确保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然而,该区域的特殊性在于其紧邻繁忙的航运通道。黄埔老港作为广州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每日有大量货船、驳船、拖轮等在此通行,部分施工段距离主航道仅数十米。一旦施工组织不当,不仅可能影响船舶正常航行,还存在碰撞风险,威胁人员和设备安全。因此,在制定拉森钢板桩租赁与支护方案时,必须将“船舶避让”作为核心要素纳入整体规划。
首先,在施工前应进行详尽的通航环境评估。联合海事、航道、港务等管理部门,对施工水域的船舶流量、航行规律、潮汐变化等数据进行分析,明确高峰通航时段和主要航线走向。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施工时间安排,尽量避开船舶密集通行时段,优先选择夜间或潮水平稳期进行钢板桩沉桩作业,减少对航道的干扰。
其次,科学布置施工平台与钢板桩施打区域。在靠近航道一侧设置安全警戒区,采用浮标、警示灯、隔离网等设施进行物理隔离,并安排专人值守瞭望,实时监控船舶动态。同时,施工机械(如履带吊、振动锤)应尽量远离航道边缘作业,必要时搭建临时栈桥或工作平台,使作业面后退至安全距离,降低船舶擦碰风险。
在支护结构设计方面,应结合通航要求进行专项优化。例如,采用U型或Z型高强度拉森钢板桩,提高单桩刚度,减少支护深度和外挑长度;在迎水面一侧加设角撑或锚杆,增强整体稳定性,避免因变形过大而侵入航道控制范围。此外,对于临近航道的深基坑,可考虑采用“双排桩+冠梁”结构或结合地下连续墙,进一步提升支护体系的安全冗余。
信息沟通与应急机制同样至关重要。施工单位应与海事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提前发布水上施工公告,明确施工范围、工期及临时交通管制措施。在施工现场配备高频通讯设备,与过往船舶保持联络,及时通报作业状态。一旦发现船舶偏离航线或接近警戒区,立即暂停施工并发出警示,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协调海事巡逻艇引导避让。
在租赁模式方面,鉴于黄埔老港项目周期短、施工节点集中,采用专业公司的拉森钢板桩租赁服务更具经济性和灵活性。租赁方通常提供从型号选型、运输配送到现场打拔的一站式服务,既能保障材料质量,又能缩短准备周期。同时,租赁结束后由专业队伍回收,避免长期占用岸线资源,有利于航道恢复和后续通航。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智慧工地技术的发展,部分项目已引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与施工监控平台联动,实现对周边船舶动态的实时追踪与预警。通过可视化大屏展示船舶位置、航速、航向等信息,管理人员可提前预判潜在冲突,主动调整作业节奏,极大提升了施工与通航的协同效率。
综上所述,在广州黄埔老港港口区实施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将船舶避让纳入全周期管理。从前期规划、设计优化、现场布控到信息协同,各个环节均需精细化运作,确保既满足基坑支护的技术要求,又保障航道畅通与航行安全。唯有如此,才能在城市更新与航运发展之间实现平衡,推动港口区可持续建设迈向新阶段。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