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花都区炭步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旧村改造项目逐渐成为推动区域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其中,炭步旧村改造项目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不仅承载着提升基础设施、优化居住品质的使命,更涉及大量技术实施与村民协调工作的复杂交织。在众多施工环节中,拉森钢板桩租赁支护方案的引入,既体现了现代工程技术的高效应用,也凸显了在实际操作中与村民沟通协调的重要性。
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方式,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下结构开挖工程中。在炭步旧村改造项目中,由于部分地块临近既有建筑且地下水位较高,采用传统的放坡开挖或普通围护结构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因此,项目方决定引入拉森钢板桩进行临时支护,以确保基坑稳定、防止土体滑移和周边房屋沉降。考虑到成本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采用了“租赁+施工”的模式,由专业公司提供钢板桩租赁及打拔服务,避免了长期购置带来的资金压力。
然而,尽管该技术方案在工程上具备显著优势,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却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来自村民的疑虑与担忧。部分村民担心钢板桩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噪音会影响自家房屋结构安全,甚至引发墙体开裂;还有人对施工周期、道路占用以及生活出行造成的影响表示不满。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村民误以为钢板桩是永久性建设设施,担心未来会影响自家宅基地权益或拆迁补偿标准。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项目管理团队意识到,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无法推进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村民沟通机制。为此,项目组联合镇政府、村委会成立了专项协调小组,采取“政策宣讲+实地走访+现场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群众工作。首先,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邀请结构工程师详细讲解拉森钢板桩的作用原理、施工流程及安全保障措施,并用动画演示和案例对比增强理解。其次,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已完工的类似项目现场参观,亲眼见证施工全过程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实际影响,消除误解。
在沟通方式上,协调小组注重语言通俗化、表达情感化。例如,针对年长村民,工作人员使用粤语耐心解释,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对于有强烈顾虑的家庭,则安排专人上门倾听诉求,记录意见并及时反馈处理进展。同时,在施工时间安排上作出人性化调整,避开夜间和节假日作业,最大限度减少扰民现象。项目方还设立了24小时热线电话和意见箱,确保村民能够随时反映问题并得到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为增强透明度,项目方在施工现场设置了公示牌,明确标注施工范围、工期计划、责任单位及监督电话,并定期发布施工进度简报,通过村务公开栏和微信群同步推送。这种开放、透明的操作方式有效提升了村民的信任感,也为后续其他工序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村民从最初的抵触、观望逐步转变为理解与支持。一位曾多次提出异议的老村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不了解情况,总觉得要动我家的地。现在看了图纸、听了讲解,才知道这是为了安全才做的临时措施,我们也能配合。”随着第一阶段钢板桩支护顺利完成,基坑开挖未出现任何异常沉降,周边建筑物监测数据均在安全范围内,进一步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靠性。
炭步旧村改造中的拉森钢板桩支护实践表明,现代化工程建设不仅要追求技术先进,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更新项目中,科学决策与公众参与缺一不可。只有将专业力量与基层智慧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群众支持”的良性互动格局。
未来,随着改造工程持续推进,类似的协调任务仍会不断出现。但此次钢板桩支护方案的成功落地,为后续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技术可以解决问题,而真诚的沟通才能赢得人心。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唯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兼顾效率与公平,才能让旧村改造不仅改出新面貌,更建出新希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