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荔湾区的市政建设与基坑工程中,软土区施工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由于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土层以淤泥质软土为主,承载力低、压缩性高,极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和侧向位移。因此,在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支护结构时,必须对沉降进行全过程监测,确保施工安全和周边建筑物的稳定性。而沉降监测频率的确定以及验收记录的签字流程,则是保障监测工作规范执行的重要环节。
首先,关于沉降监测频率的设定,应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及地方相关规范要求,并结合工程实际特点进行科学制定。在荔湾区软土区,由于土体固结缓慢、变形持续时间长,监测频率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前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阶段以及施工后稳定观察阶段。
在施工前阶段,需完成基准点布设与初始数据采集。此时监测频率为每3天一次,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确保数据可靠性。此阶段的重点在于建立稳定的监测体系,包括水准基准网和观测点布置,所有点位需避开施工扰动区域,并做好保护措施。
进入施工阶段,尤其是拉森钢板桩打设、基坑开挖及支撑安装期间,是沉降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根据规范要求,监测频率应提升至每日一次。若遇连续降雨、地下水位突变或监测值接近预警阈值(如累计沉降达设计警戒值的80%),则须加密至每日两次甚至实时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地表沉降、邻近建筑物倾斜、地下管线位移等,所有数据应及时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便于动态分析与风险预警。
当工程进入后期稳定阶段,即基坑回填完成、支护结构逐步拆除后,沉降速率明显减缓。此时可将监测频率调整为每周一次,持续不少于4周。若连续两周沉降增量小于0.5mm/d,且整体趋势趋于平稳,方可考虑终止监测。
在整个监测周期中,验收记录的形成与签字流程是确保责任落实和技术闭环的关键步骤。每次监测完成后,现场技术人员须第一时间整理原始数据,填写《沉降监测记录表》,内容包括监测时间、天气状况、仪器型号、测点编号、本次读数、累计沉降量、变化速率及异常情况说明等。表格填写应真实、准确、清晰,不得涂改,确需修改时应划线更正并签名确认。
随后,该记录表需依次提交至项目部质量安全部门进行复核。复核人员重点检查数据逻辑性、趋势合理性及是否触发预警机制。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共同研判。
通过复核后,记录表进入签字审批流程。第一责任人是监测单位项目负责人,其职责是对监测方法、数据质量和结论负责,并在记录表上签署意见;第二级为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监测结果是否满足施工控制要求;第三级为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从工程监管角度确认监测工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最后由建设单位代表签认,作为工程资料归档的一部分。
所有签字必须本人完成,严禁代签或补签。纸质版记录表一式四份,分别由监测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留存,同时将电子版上传至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可追溯。
此外,阶段性监测报告(如周报、月报)和最终总结报告也需遵循相同签字流程。特别是基坑回填前的最终验收报告,必须附有完整的沉降曲线图、数据分析结论及各方签章,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技术支撑文件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项目存在“重施工、轻监测”现象,导致监测频率执行不到位、记录滞后、签字流于形式等问题。为此,广州市住建部门近年来加强了对监测资料的抽查力度,对未按规定开展监测或伪造记录的行为依法追责。
综上所述,广州荔湾区软土区拉森钢板桩工程中的沉降监测频率设置与验收记录签字流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体系和责任制度的体现。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做到监测及时、记录完整、签字严谨,才能有效防范工程风险,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推动建筑工程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