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越秀区的城市建设与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高水位环境下的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越秀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地质条件复杂,因此在深基坑施工中常采用拉森钢板桩结合井点降水系统进行支护与排水。为确保施工安全、结构稳定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必须对拉森钢板桩与井点降水系统的布置间距进行科学设计,并严格执行验收记录标准。
首先,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支护的主要结构形式,其主要功能是挡土和止水。在高水位条件下,若钢板桩之间的连接不严密或间距设置不合理,极易导致土体流失、地下水渗漏甚至基坑坍塌等严重事故。根据现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以及广东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T 15-31),拉森钢板桩的布置应遵循“密打”原则,即相邻钢板桩之间应紧密咬合,形成连续的挡土止水墙体。一般情况下,标准拉森Ⅳ型钢板桩的有效宽度为400mm,理论间距为400mm,实际施工中要求咬合深度不小于150mm,以确保整体结构的连续性和防水性能。
在井点降水系统的设计中,井点的布置间距直接关系到降水效果和基坑稳定性。井点降水通过在基坑周围或内部布设降水井,利用抽水泵持续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以下一定深度(通常不少于0.5m),从而保证干作业施工条件。根据越秀区典型地质条件——以粉质黏土、淤泥质土和砂层为主,渗透系数较低但局部存在微承压水层,井点间距的设定需综合考虑土层渗透性、基坑深度、降水深度及周边环境影响。
依据《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 111)及相关工程实践经验,在高水位区域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时,井点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米之间。对于较深基坑或渗透性较强的砂层区域,可适当加密至0.8~1.0米;而在黏性土层中,若降水需求不高,可放宽至1.5~2.0米。但无论何种情况,井点必须沿基坑周边呈环形或线性均匀布置,且距离拉森钢板桩外侧不宜小于1.0米,避免因过度抽水导致桩体后方土体固结沉降,进而引发支护结构变形或周边建筑物开裂。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验收记录制度,确保每一道工序可追溯、可核查。验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拉森钢板桩的打入深度、垂直度、咬合情况及焊缝质量,须逐根检查并记录编号、位置、倾斜度等参数;二是井点管的埋设深度、滤管长度、填砾厚度及封口情况,应符合设计要求,尤其要注意防止井点堵塞或短路;三是降水运行期间的水位观测记录,应在基坑内外布设水位监测孔,每日定时测量并形成连续曲线,判断降水效果是否达标;四是支护结构的位移与沉降监测,包括钢板桩顶部水平位移、邻近建筑物沉降等,发现异常应及时预警并采取加固措施。
验收记录文件应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共同签署确认,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施工日期、班组负责人、设备型号、材料合格证编号、检测数据表格、影像资料索引等。所有原始记录须归档保存,作为后期质量评估和责任追溯的重要依据。此外,越秀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也要求此类高风险工程实行“双验收”制度,即在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进行初步验收,并在基坑回填前组织最终综合验收,确保全过程受控。
综上所述,广州越秀区在高水位环境下实施拉森钢板桩与井点降水工程,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技术标准执行,科学确定钢板桩与井点的合理间距,并建立健全的验收记录体系。这不仅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基础,也是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唯有坚持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施工、全过程监控,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推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健康有序发展。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