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在广州增城区这类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支护的重要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工程中。由于施工过程中可能面临突发情况,如基坑变形、渗水或周边建筑物沉降等,施工单位常需进行应急调桩作业。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必须对应急调桩的全过程进行规范记录,形成《少量施工拉森钢板桩应急调桩响应验收记录》。该记录不仅是项目资料归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续质量追溯和安全评估的关键依据。
填写此类记录时,应遵循真实、完整、可追溯的原则,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首先,在记录表的基本信息栏中,需准确填写工程名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施工部位。例如:工程名称应具体到“增城区新塘镇某商业综合体基坑支护工程”,施工部位则应明确至“北侧基坑支护段K3+120~K3+150”。同时,填写调桩日期、天气状况(特别是降雨情况,因雨水可能影响土体稳定性)以及现场负责人姓名与联系方式,便于责任追溯。
接下来是应急调桩原因说明部分。此部分内容要求简明扼要但信息充分,需说明为何需要进行应急调桩。常见原因包括:监测数据显示基坑侧向位移超过预警值(如连续两日位移速率大于3mm/d)、出现局部渗漏导致土体流失、原设计钢板桩打入深度不足或接缝不严引发安全隐患等。例如:“2024年5月8日监测数据显示K3+135处水平位移达28mm,接近控制值30mm,且伴随轻微渗水现象,经项目部技术组研判,决定对该段实施补打拉森钢板桩加强支护。”
进入调桩实施方案描述环节,应详细列出技术措施。包括所采用的钢板桩型号(如SP-IV型,长度12m)、打桩设备(履带式振动锤型号DZ90)、施工工艺(静压辅助振动下沉)、平面布置图编号及新增桩位坐标。还需注明是否进行了原有结构的切割或连接处理,是否采取了止水措施(如注入双液浆封缝)。此外,应附上简要的施工流程说明,如“先清理作业面→定位放线→吊装钢板桩→振动下沉至设计标高→检查垂直度与咬合情况→连接相邻桩体→回填碎石并压实”。
在现场实施过程记录中,需逐项填写实际操作情况。包括开始与结束时间、参与人员数量及工种分布、机械设备运行状态、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例如:“施工时间为2024年5月9日9:00—11:30,共打入4根SP-IV型钢板桩,最大倾斜偏差控制在1/150以内,咬合严密,未发现明显漏水。”若有异常情况,如某根桩下沉困难,则应记录处理方式,如“第3号桩在入土8.5m处遇孤石阻碍,采用冲抓钻预处理后顺利下沉”。
随后是质量检查与验收内容。此部分由施工单位自检后,报请监理单位现场验收。检查项目主要包括:钢板桩的垂直度(允许偏差≤1%)、平面位置偏差(一般不大于50mm)、桩间咬合紧密性、焊接质量(如有加劲肋或冠梁连接)、整体稳定性等。验收结果应明确是否符合设计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相关要求。监理工程师须签署意见,如:“经现场查验,补打钢板桩位置准确,安装质量合格,支护效果满足应急处置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最后,表格应设有各方签字确认栏,包括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安全员、施工班组长,监理单位专业监理工程师和总监代表,必要时建设单位现场代表也应签认。所有签字人员均需手写签名并注明日期,不得代签或打印。若涉及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如进行应力或位移复测),也应将其检测报告编号附于记录之后作为支撑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州增城区的实际操作中,还应结合地方监管要求,将该记录同步上传至“广州市建设工程智慧监管平台”,并保留影像资料(如打桩过程视频、验收前后对比照片)至少六个月。对于涉及重大危险源的调桩作业,还需组织专家论证并备案。
综上所述,《少量施工拉森钢板桩应急调桩响应验收记录》不仅是一份技术文档,更是安全管理闭环的重要体现。只有严格按照规范填写,做到数据真实、逻辑清晰、责任明确,才能有效保障基坑工程的安全稳定,为后续主体结构施工创造良好条件。在日常管理中,项目部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填写标准,提升资料管理水平,杜绝“事后补记”“模糊描述”等不良做法,切实发挥技术记录在工程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