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州白云区各类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日益增多,基坑支护工程成为施工中的关键环节。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使用的支护材料,因其施工便捷、止水性能良好等特点,在深基坑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租赁、施工、管理等多方因素交织,围绕拉森钢板桩租赁与支护方案的纠纷时有发生,给项目推进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为此,白云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此类问题,积极介入协调,推动建立科学、公正、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
2023年初,白云区某大型住宅开发项目在进行地下车库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复杂,原设计支护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变化及周边建筑物沉降风险,施工单位临时决定增用拉森钢板桩进行加固支护。该批钢板桩由第三方租赁公司提供,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90天,超期将按日计费。然而,由于项目进度受阻、设计方案调整以及恶劣天气影响,钢板桩实际使用时间超过150天,导致租赁费用大幅增加。租赁公司据此提出高额索赔,并向白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交正式投诉,要求开发商和施工单位立即支付欠款并承担违约责任。
接到投诉后,白云区住建局迅速启动纠纷协调机制,联合区司法局、市场监管局及属地街道办成立专项协调小组,组织召开多轮协调会议。协调过程中,各方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支护方案变更是否属于不可抗力或合理调整;二是租赁合同条款是否明确界定延期责任;三是实际施工中是否存在管理失当导致工期延误。
针对上述问题,协调小组首先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施工现场进行技术评估。评估报告显示,原支护设计确实存在对软土层承载力预估不足的问题,后期加设拉森钢板桩属于必要安全措施,具有合理性。同时,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施工期间遭遇连续强降雨,导致基坑排水困难,客观上延长了支护结构的使用周期。因此,部分延期可归因于不可控外部因素。
在合同层面,协调小组发现租赁合同虽约定了超期费用标准,但未对“因工程安全需要延长使用”等特殊情况作出免责或协商条款,属于合同漏洞。此外,租赁公司在设备进场时未提供完整的质量检测报告,也未在合同中明确维修保养责任,存在一定履约瑕疵。
基于技术评估和法律分析,协调小组提出“责任共担、合理补偿”的调解方案:一方面,认可租赁公司主张的部分合理费用,开发商和施工单位应支付实际使用期间的基本租金及适当补偿;另一方面,鉴于不可抗力和设计变更因素,减免部分违约金,并允许分期支付。同时,建议租赁公司完善合同模板,增加风险提示和应急条款。
经过三轮协商,涉事四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签署调解协议。租赁公司撤回诉讼请求,项目得以恢复正常施工节奏。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不仅避免了工程停滞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为类似案件提供了可复制的处理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暴露出当前建筑市场在临时支护材料租赁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短板。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规范合同意识,风险预判能力不足;而部分租赁企业则存在“重收益、轻服务”的倾向,忽视技术支持和过程管理。对此,白云区住建局已着手制定《建设工程临时支护材料租赁服务指引》,拟从合同示范文本、服务质量标准、争议解决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并推动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恶意涨价、拒不配合验收等行为实施信用惩戒。
此外,白云区还计划依托智慧工地监管平台,试点推行拉森钢板桩等大型周转材料的“在线登记—使用追踪—退场核验”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现租赁信息透明化、责任可追溯。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建设双管齐下,进一步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总体来看,拉森钢板桩租赁支护方案纠纷的妥善处理,既是政府履职尽责的体现,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实践。未来,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深入,类似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技术经济纠纷或将更加频繁。唯有坚持法治思维、强化协同治理、推动行业自律,才能真正实现矛盾源头预防、过程可控、结果公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