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过程中,道路施工常常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限制,尤其是在人口密集、交通繁忙的区域。广州增城区新塘镇作为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频繁开展,其中涉及大量地下管线改造、排水系统升级以及道路拓宽等项目。在这些工程实施过程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安全、可重复使用的支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与临时挡土工程中。本文将围绕新塘地区拉森钢板桩租赁支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重点探讨其在道路修复阶段如何实现与既有路面系统的无缝衔接。
拉森钢板桩因其高强度、良好的止水性能和便捷的施工特性,成为软土地基条件下深基坑支护的首选材料。在新塘地区的实际应用中,施工单位通常采用租赁模式获取钢板桩,这不仅降低了初期投入成本,也便于根据工程周期灵活调整使用数量。常见的型号如Ⅳ型和Ⅵ型拉森钢板桩,具有较大的截面模量和抗弯能力,适用于深度在6至12米之间的基坑支护。在具体施工前,需结合现场地质勘察报告、地下水位情况及周边建筑物分布,进行详细的支护结构设计,包括钢板桩的入土深度、支撑体系布置(如内支撑或锚索)以及变形控制标准。
以新塘某主干道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为例,该路段原为双向四车道,地下管网错综复杂,且临近居民区与商业建筑。为确保施工期间道路通行安全及邻近建筑稳定,项目团队制定了以拉森钢板桩为核心的支护方案。首先,在开挖边界外侧按密扣方式打入钢板桩,形成连续的挡土墙结构;随后设置多道水平钢支撑,有效抵抗侧向土压力,防止基坑坍塌。整个支护体系经过有限元模拟验算,确保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保障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可控。
在完成地下管线铺设后,进入关键的回填与道路修复阶段。此阶段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新旧路面的良好衔接,避免出现沉降差异、裂缝或跳车现象。为此,施工方采取了分层对称回填工艺,优先选用级配良好的砂石材料,并配合小型压实设备逐层夯实,确保回填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拔除钢板桩后形成的空隙必须及时注浆填充,以防地基脱空引发后期路面下沉。
道路结构层的恢复严格按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执行。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厚度根据原设计标准确定,确保承载力满足交通需求;面层则恢复为沥青混凝土结构,分为下面层(粗粒式)和上面层(细粒式),通过铣刨对接技术处理新旧沥青界面,提升粘结强度。同时,在接缝处增设土工格栅,增强整体性,减少反射裂缝的发生概率。
在整个施工流程中,信息化监测贯穿始终。通过布设深层水平位移计、地表沉降观测点及邻近建筑物倾斜传感器,实时掌握支护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响应状态。数据显示,基坑最大侧移未超过30mm,周边建筑沉降均控制在5mm以内,表明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发挥了良好作用。而在道路修复完成后三个月的跟踪观测中,接缝区域未发现明显开裂或不均匀沉降,车辆行驶平稳,达到了预期的使用效果。
此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拉森钢板桩的租赁与循环利用模式符合绿色施工理念。本项目所用钢板桩在工程结束后经清理、检测合格后返还租赁公司,可供其他工地再次使用,显著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碳排放。这种“轻资产、高效率”的运作方式,正在成为城市密集区市政工程的主流选择。
综上所述,广州增城区新塘镇在道路改造工程中应用拉森钢板桩租赁支护方案,不仅有效解决了复杂环境下基坑安全问题,更通过科学的回填与路面修复技术,实现了新建段与原有道路的高质量衔接。这一实践为类似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管理经验,也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韧性与服务水平作出了积极示范。未来,随着智能监测、装配式支护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此类工程的安全性与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