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海珠滨江路的基坑支护工程中,拉森钢板桩作为重要的临时挡土和止水结构,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为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可控,必须对地下水位进行持续、有效的监测,并建立规范的监测频率控制机制及验收记录签字流程。这一流程不仅体现了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也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拉森钢板桩所承受的水土压力随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因此,水位监测是判断支护结构工作状态的关键依据之一。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以及地方相关规范要求,结合海珠滨江路项目的地质条件和开挖深度,监测频率需根据施工阶段进行动态调整。通常,在基坑开挖前,应进行不少于7天的初始水位观测,以获取稳定的基础数据;开挖期间,监测频率应提升至每日一次;当出现降雨、周边施工扰动或监测数据异常波动时,须加密至每日两次甚至更多;主体结构回填至压桩影响范围以上后,可逐步降低监测频次,直至连续一周数据稳定方可停止。
监测工作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负责实施,使用高精度水位计在预设的观测井中读取数据。所有原始数据需实时上传至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并生成当日水位变化曲线图,供技术负责人分析研判。每次监测完成后,监测人员需填写《水位监测记录表》,内容包括监测时间、井号、水位高程、天气状况、异常情况说明等,并由监测人签字确认。
验收记录的形成是整个流程中的核心环节。每完成一个监测周期(通常以周为单位),项目部将组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及监测单位召开水位监测阶段性验收会议。会议重点审查本周内所有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趋势变化是否在设计允许范围内。若发现水位突变或持续上升趋势,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分析原因并采取加固或降水措施。
验收通过后,需签署《水位监测验收记录表》。该表格采用统一格式,包含工程名称、监测时段、监测点数量、最大/最小水位值、是否超预警值、处理措施(如有)、各方意见栏等内容。签字流程严格按照“四级确认”制度执行:首先是监测单位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数据真实有效;其次是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确认施工行为未对水位造成异常影响;随后由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程序合规、资料齐全;最后由建设单位代表或项目总工签认,表示验收结果已被接受。
在整个签字流程中,各方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禁代签、补签或事后追认。所有纸质版记录需加盖单位公章,并与电子档案同步归档,保存期限不少于工程竣工后五年。对于存在争议的数据或未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应在记录表中明确标注“待处理事项”,并限期整改复测,直至满足验收标准。
此外,为提高流程效率与透明度,海珠滨江路项目引入了数字化协同管理系统。各参建方可通过移动端实时查看监测数据与验收进度,系统自动提醒临近验收节点的任务责任人,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关键环节。同时,所有签字过程均需上传带有时间戳的影像资料,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值得注意的是,水位监测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部定期组织专项培训,提升一线人员对水位变化敏感性的认知,强化“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应急意识。同时,将监测数据纳入BIM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辅助决策层直观掌握现场风险态势。
综上所述,广州海珠滨江路拉森钢板桩水位监测频率的设定与验收记录签字流程,是一项集技术规范、管理流程与责任落实于一体的系统性工作。它不仅保障了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可控,也为类似临江复杂环境下的市政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式。唯有坚持科学监测、规范记录、严谨签字,才能真正筑牢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防线。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