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番禺区的基坑支护工程中,拉森钢板桩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适应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深基坑、河道整治、地下管廊及地铁建设等项目中。作为临时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拉森钢板桩在提供侧向支撑的同时,也对周边土体和邻近建筑物的安全稳定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变化频繁以及荷载动态调整等因素,基坑周边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因此,科学合理的沉降监测方案是保障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的核心环节。
在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中,沉降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实时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支护结构及邻近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异常趋势,防止发生坍塌、滑移或结构性破坏。尤其在广州番禺这类软土地区,土层以淤泥质土、粉质黏土为主,承载力较低,压缩性较高,极易在外部扰动下产生显著沉降。因此,制定合理的监测频率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50497-2019)及相关地方规范要求,结合番禺区典型地质特征和常见基坑深度(一般为3~8米),沉降监测频率应遵循“动态调整、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施工准备期(钢板桩施工前)
此阶段主要进行基准点布设与初始数据采集。应在基坑影响范围外至少50米处设置不少于3个稳定的水准基准点,并完成首次高程测量,确保数据可靠性。此时监测频率为每7天一次,主要用于建立基础数据档案,评估场地原始沉降状态。
第二阶段:钢板桩打设及围檩安装期间
该阶段由于机械振动和土体扰动较大,可能引发局部沉降或隆起。建议自钢板桩开始施工起,将监测频率提升至每2天一次。重点监测区域包括基坑四周边界、临近既有建筑物墙角、地下管线交汇点及道路交叉口等敏感部位。若发现单日沉降速率超过2mm或累计沉降达预警值的70%,应立即加密至每日一次,并启动应急预案。
第三阶段:基坑开挖全过程
这是沉降风险最高的阶段,必须实行高强度监测。当开挖深度小于3米时,监测频率宜为每日一次;开挖深度超过3米后,应加密至每日两次(上下午各一次)。对于靠近居民区、学校、主干道或历史建筑的区域,建议采用自动化静力水准仪或全站仪进行连续观测,实现数据实时上传与预警联动。同时,每次开挖完成后2小时内必须完成当次沉降数据采集,确保信息反馈及时。
第四阶段:主体结构施工及回填阶段
随着地下结构逐步施工并形成反压支撑,整体稳定性增强,沉降速率趋于平缓。此时可将监测频率逐步降低:结构施工期间维持每3天一次;回填作业开始后,若连续三次监测数据显示无明显变化(单次变化量<0.5mm),可调整为每周一次。直至回填完成且稳定观测一个月后,方可终止常规监测。
此外,监测点的布置也直接影响数据有效性。通常沿基坑边缘每隔15~20米设置一个地表沉降观测点,在转角、邻近建筑物基础及地质突变处应加密布点。所有测点应使用不锈钢标志头嵌入地面,避免人为破坏,并定期检查其完好性。
值得注意的是,监测工作不仅依赖频率控制,还需配合专业数据分析系统。建议采用信息化管理平台,集成GPS、传感器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一旦监测值接近设计预警阈值(如累计沉降≥30mm或日变化率≥5mm/d),系统应自动触发报警机制,通知监理、施工及设计单位共同研判处理措施。
综上所述,在广州番禺区采用拉森钢板桩进行基坑支护时,沉降监测频率的设定必须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基坑规模、周边环境敏感度及施工进度等多个因素。通过分阶段动态调整监测频次,结合精准布点与智能预警系统,不仅能有效控制施工风险,还能为类似工程积累宝贵经验。未来随着智慧工地技术的发展,沉降监测将朝着更高精度、更快速响应的方向演进,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水平。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