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基坑支护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成为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广州黄埔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发展区域,近年来市政建设、轨道交通及房地产项目密集推进,深基坑工程数量显著增加。在诸多支护技术中,拉森钢板桩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时支护结构中。然而,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基坑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布置水位监测点,是确保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拉森钢板桩支护方案的核心在于通过连续打入的U型或Z型钢板桩形成挡土止水结构,有效抵抗侧向土压力和地下水渗透。在黄埔区这类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尤其需要关注地下水动态变化。若地下水位过高,可能引发基坑底部隆起、管涌甚至整体失稳;而水位骤降则可能导致周边地面沉降,影响邻近建筑物安全。因此,在支护施工过程中实施实时水位监测,是预防风险、指导施工调整的关键手段。
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遵循“全面覆盖、重点突出、数据可靠”的原则。首先,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均匀分布,特别是在基坑四角、长边中部以及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区域设置监测井。一般情况下,每20至30米设置一个水位观测井较为适宜,对于面积较大或形状不规则的基坑,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密布点。在黄埔区常见的粉质黏土与砂层交互的地层中,建议在砂层富水区段增设监测点,以捕捉局部渗流路径和水位异常。
其次,监测井的深度设计至关重要。通常,水位观测井的深度应超过基坑开挖深度至少5至8米,以确保能够监测到深层承压水的变化情况。在拉森钢板桩未完全封闭或存在接缝渗漏风险的区域,应设置深层测点,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绕流现象。同时,可在基坑内外分别布设监测井,形成对比系统:坑外监测点用于掌握原始地下水位动态,坑内则反映降水效果及支护结构的止水性能。
监测设备的选择也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目前常用的水位自动监测系统包括投入式水位计、电导式传感器和自动化遥测装置。这些设备可实现24小时连续采集,并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上传至监控平台,便于施工管理人员实时掌握水位变化趋势。在黄埔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设备应具备良好的防水、防腐和抗干扰能力,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此外,水位监测应与基坑其他监测项目协同进行,如支护结构位移、地面沉降、支撑轴力等。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基坑整体稳定性。例如,当发现坑内水位下降缓慢而支护桩出现明显侧移时,可能意味着钢板桩存在渗漏或锁口连接不严;若坑外水位持续下降,则需警惕降水引起的地层固结沉降问题。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某黄埔区地铁配套停车场项目便采用了上述水位监测布置策略。该项目基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开挖深度达8.5米,采用拉森Ⅳ型钢板桩结合内支撑的支护形式。施工方在基坑四周共布设了16个水位观测井,其中8个位于坑内,8个位于坑外,重点覆盖了临近既有建筑的南侧和东侧区域。监测结果显示,在降水初期,坑内水位以每日约1.2米的速度下降,7天后趋于稳定;而坑外水位仅下降0.3米,说明钢板桩止水效果良好,未对周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该案例充分验证了科学布设水位监测点对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广州黄埔区的拉森钢板桩支护工程中,水位监测点的合理布置不仅是技术规范的要求,更是确保工程安全、保护周边环境的必要措施。通过优化布点位置、合理设计井深、选用先进监测设备,并结合多维度数据分析,能够有效提升基坑工程的风险防控能力。未来,随着智能监测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深化,水位监测将更加精准高效,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开发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