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海珠区的市政建设、河道整治、基坑支护等工程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利用的围护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临时挡土和止水工程。其中,6米长的拉森钢板桩因其适中的长度和良好的抗弯性能,成为中小型深基坑或临水施工项目中的常见选择。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个常被关注的问题是:采用6米拉森钢板桩进行围堰施工时,是否需要配套降水措施?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施工安全,也直接影响工程成本与工期安排。
首先,需要明确“围堰施工”的定义。围堰是一种为创造干地施工环境而设置的临时挡水结构,常用于河道、湖泊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拉森钢板桩围堰通过将钢板桩连续打入地下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墙体,起到挡土和阻水的作用。在海珠区,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下水丰富,土层多为淤泥质土、粉砂层或细砂层,渗透性较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仅靠钢板桩本身的止水能力难以完全隔绝地下水,尤其是在高水位季节或临近水域的工况下。
那么,在使用6米拉森钢板桩进行围堰施工时,是否需要降水,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地下水位的高低。广州海珠区整体地势较低,常年地下水位较高,尤其在雨季或汛期,地下水可能接近地表。若施工区域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即使钢板桩打入6米深度,仍可能无法完全切断地下水的渗流路径。此时,若不采取降水措施,围堰内部容易出现积水,影响开挖作业,甚至引发边坡失稳或管涌等安全隐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结合井点降水、轻型井点或深井降水等方式,降低围堰内的地下水位,确保施工面干燥。
第二,地质条件的影响。海珠区部分地区存在较厚的砂层或粉土层,这类土层透水性强,容易形成稳定的渗流通道。即便钢板桩能够形成连续墙体,但在接缝处仍可能存在微小渗漏。当外部水压力较大时,渗水量会显著增加,单靠排水明沟或集水井难以有效控制。此时,提前进行降水不仅可以减少围堰内外的水头差,还能有效降低渗流速度,减轻钢板桩的侧向水压力,提升整体稳定性。
第三,基坑开挖深度与钢板桩入土深度的比例。6米拉森钢板桩通常入土深度在4.5至5.5米之间,有效挡土高度有限。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的相关规定,钢板桩的入土深度应满足抗隆起、抗倾覆和抗渗流稳定的要求。若基坑开挖深度接近或超过3米,且地下水位较高,则需通过降水手段降低动水压力,避免因水土压力不平衡导致钢板桩变形过大或发生踢脚破坏。
此外,降水措施的选择也需因地制宜。在空间受限的城市建成区,如海珠区的老旧小区改造或地铁附属工程施工中,常采用轻型井点降水系统,沿围堰周边布置降水井,配合真空泵抽吸,实现均匀降水。而对于更大范围或更深的基坑,则可能需要结合深井降水或多级井点系统。值得注意的是,降水施工必须同步做好沉降监测,防止因过度抽水引起周边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的不均匀沉降。
从实际工程案例来看,海珠区某滨河步道整治项目曾采用6米拉森钢板桩构建临时围堰,初期未设降水系统,结果在开挖过程中出现持续渗水,导致基底泥泞,机械设备无法进场作业。后经补充布置8个轻型井点,运行48小时后,坑内水位明显下降,施工得以顺利推进。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即便使用了具有一定止水功能的拉森钢板桩,降水仍是保障围堰施工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在广州海珠区使用6米拉森钢板桩进行围堰施工时,是否需要降水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基坑深度、周边环境及施工周期等因素综合判断。一般而言,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面、土层渗透性强或开挖深度较大的情况下,必须配套降水措施。合理设计降水方案,不仅能提高施工效率,还能有效控制风险,确保围堰结构的安全稳定。因此,建议施工单位在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时,委托专业勘察单位进行地质与水文评估,并由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支护与降水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从而实现经济性与安全性的最佳平衡。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