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荔湾区这片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改造正稳步推进。由于区域内建筑密集、道路狭窄、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施工环境极为特殊,如何在保障工程进度的同时确保既有市政设施的安全运行,成为施工单位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特别是在涉及基坑开挖、河道整治或临时围护结构建设时,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利用的支护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围堰施工中。然而,在老城区复杂的地下环境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钢板桩施工并有效保护既有管线,显得尤为关键。
拉森钢板桩因其高强度、良好的止水性能以及便于打拔的特点,常用于深基坑支护和临时挡土结构。在荔湾区的许多旧城改造项目中,尤其是在靠近河涌、排水渠或需要进行地下管网迁移的区域,采用拉森钢板桩构建围堰已成为常见做法。通过将钢板桩连续打入地下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墙体,不仅能够有效阻挡地下水渗入作业面,还能增强边坡稳定性,为后续的管道敷设、结构施工提供安全作业空间。
然而,荔湾区老城区地下埋设有大量历史遗留的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管线,部分管线资料不全甚至存在错位、老化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若钢板桩施工组织不当,极易对周边管线造成挤压、变形甚至破裂,引发安全事故和城市运行中断。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开展详尽的管线探测与评估工作。通常需联合市政档案部门调取原始管线图纸,并结合地质雷达、探地雷达(GPR)等非开挖检测技术,精准定位各类管线的空间位置和埋深,建立三维管线模型,为施工方案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在施工方案制定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振动较小的静压植桩工艺替代传统的锤击法,以减少对周围土体的扰动,降低对邻近管线的影响。对于距离敏感管线较近的区域,可设置隔离桩或应力释放孔,形成缓冲带,进一步控制沉降和侧向位移。同时,钢板桩的入土深度、布置形式及支撑体系需经过专业结构验算,确保其既能满足围堰功能需求,又不会因过度深入而触及深层管线。
施工过程中,实施全过程动态监测至关重要。应在临近管线的关键点布设位移传感器、倾斜仪和水位计,实时采集地表沉降、土体位移和地下水变化数据。一旦监测值接近预警阈值,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整施工节奏或采取加固措施。此外,施工现场应设立专职安全员,协同管线权属单位进行现场巡查,确保信息沟通畅通,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荔湾区部分路段交通繁忙、居民密集,施工还需兼顾社会影响。为此,施工单位往往采取分段施工、夜间作业等方式,尽量减少对交通出行和居民生活的干扰。同时,通过设置围挡、降噪屏障和喷雾降尘装置,落实文明施工要求,提升城市形象。
在工程完成后,拉森钢板桩的拔除同样不可忽视。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土体空隙和地面塌陷,进而影响管线稳定。因此,拔桩过程应配合注浆填充技术,及时回填桩周空隙,恢复土体密实度。对于永久保留的部分,则需做好防腐处理和结构连接,确保长期安全使用。
总之,在广州荔湾区这类典型的老城区实施拉森钢板桩围堰施工,是一项集技术性、协调性和精细化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唯有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强化多部门协作,运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才能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切实守护好城市“生命线”——地下管线的安全。这不仅是对工程技术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综合体现。随着智慧工地和数字化建造技术的不断推广,未来此类复杂环境下的施工将更加智能、高效与安全,为老城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