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及周边地区的基坑支护、河道整治、地下管廊建设等工程中,拉森钢板桩因其施工便捷、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时或永久性挡土结构。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拉森钢板桩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在接高段长度方面,国家标准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接高段长度不得小于1米。这一规定不仅关乎结构安全,更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稳定性与耐久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设计深度较大或现场运输限制等因素,单根拉森钢板桩往往无法满足所需入土深度或挡土高度,因此需要进行接长处理。这种通过焊接或其他可靠连接方式将两段或多段钢板桩连接起来的做法,被称为“接高”。而接高段,即指两段钢板桩连接重叠的部分,其长度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确保连接部位具备足够的强度和整体性。
根据《GB/T 20933—2014 热轧U型钢板桩》以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等相关规范,拉森钢板桩的接高段长度应不小于1米。这一数值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力学计算、现场试验和长期工程经验总结得出的安全阈值。当接高段长度过短时,焊缝受力集中,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导致焊缝开裂或母材撕裂;同时,在承受侧向土压力、水压力或施工振动荷载时,连接部位可能因刚度不足而发生错位甚至失效,进而引发整体支护结构失稳。
从结构受力角度分析,拉森钢板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主要承受弯矩、剪力和轴向力的共同作用。接高部位作为整根桩体中的薄弱环节,若连接长度不足,将显著降低其抗弯和抗剪能力。研究表明,当接高长度达到1米时,通过合理的坡口焊接工艺和加强肋板设置,可以使接头区域的力学性能接近甚至达到母材水平。反之,若接高长度仅为50厘米或更短,即使采用高质量焊材和严格工艺控制,其承载能力仍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接高段长度不足还会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拉森钢板桩通常以锁口相互咬合形成连续墙体,若某一段因接高不当造成变形或错位,可能导致相邻桩体锁口脱开,破坏止水帷幕效果,引起基坑渗漏、流砂甚至坍塌事故。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软土地层中,此类风险尤为突出。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层含水量高、承载力低,对支护结构的密封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因此严格执行接高段不少于1米的规定显得尤为重要。
在施工管理层面,为确保接高质量达标,施工单位应在进场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报监理单位审批。接高作业应由具备资质的焊工操作,采用符合规范要求的焊接工艺,如手工电弧焊或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缝等级不低于二级,且需进行外观检查和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探伤)。同时,接高位置应尽量避开弯矩最大区域(一般位于基坑底部附近),宜设置在受力较小的中部以上区域,并保证相邻桩体的接头错开布置,避免形成连续薄弱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家标准明确了“不小于1米”的最低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部分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会根据具体工况适当加长接高段至1.2米或1.5米,以进一步提升安全储备。这种做法虽会增加材料和人工成本,但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能够有效减少后期维护费用和潜在事故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广州拉森钢板桩接高段长度国标不小于1米”不仅是一项强制性的技术指标,更是保障基坑工程安全的核心措施之一。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监理单位,都应高度重视该规定的执行,杜绝偷工减料、简化工序等行为。唯有坚持标准、规范施工,才能确保拉森钢板桩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发挥应有的支护功能,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