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河道治理工程中,围堰施工作为临时挡水结构,广泛应用于桥梁、码头、堤防修复及地下管线铺设等项目。广州海珠滨江路地处珠江沿岸,地势低洼,受潮汐和季节性洪水影响显著,施工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水文挑战。为确保施工安全与进度,采用拉森钢板桩进行围堰施工并实施抗浪加固,已成为该区域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手段。
拉森钢板桩因其高强度、良好的止水性能以及可重复利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和高水位地区的围护结构中。在广州海珠滨江路的施工场景中,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且临近珠江主航道,水流冲击力强,常规土石围堰难以满足稳定性和防渗要求。因此,选用U型或Z型拉森钢板桩通过打桩机沉入地层,形成连续封闭的挡水墙体,不仅能有效隔断外部水体,还能提供足够的侧向支撑,防止基坑坍塌。
围堰施工的第一步是现场勘测与设计。根据滨江路段的地形、水文数据及施工周期,工程师需精确计算钢板桩的入土深度、桩长及支撑布置方案。通常情况下,钢板桩需穿透淤泥层并嵌入相对稳定的砂层或强风化岩层,以确保整体稳定性。同时,结合潮汐变化规律,合理安排施工窗口期,避开涨潮高峰,减少水流对打桩作业的影响。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采用振动锤配合履带吊进行钢板桩沉放。为保证桩体垂直度与咬合紧密性,每根桩打入前均需校正定位,并实时监测倾斜角度。当连续钢板桩形成闭合环状结构后,随即开展基坑内部降水与清淤工作。此时,围堰内外水压差较大,尤其在台风季或暴雨期间,波浪冲击可能引发结构失稳。因此,抗浪加固成为保障围堰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
抗浪加固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增设内支撑系统。在围堰内部设置多道水平钢支撑或钢筋混凝土圈梁,连接于钢板桩顶部及中部,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增强整体刚度,抵抗外部水压力和波浪荷载。其次,在迎水面加装消浪装置,如防浪板、橡胶护舷或抛石护脚,用以削弱波浪能量,降低对钢板桩的直接冲击。特别是在潮位频繁变动区域,设置阶梯式护底结构,可有效防止冲刷导致的桩脚悬空。
此外,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围堰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在钢板桩上安装应力传感器、倾斜仪和水位计,实现对结构变形、受力状态及周边水文环境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数据,系统将自动预警,便于管理人员及时采取加固或应急排水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拉森钢板桩具备良好的环保与经济优势。相较于传统围堰方式,其施工速度快、占地少、噪音低,对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更重要的是,工程结束后,钢板桩可通过拔桩设备回收再利用,大幅降低材料浪费和处置成本,符合绿色施工的发展理念。
在整个围堰使用周期中,维护管理同样不可忽视。定期检查桩体连接处是否漏水、支撑构件有无松动、防腐涂层是否完好,是确保结构长期稳定的基础。对于局部渗漏点,可采用高压注浆或焊接补强方式进行处理;若发现桩体锈蚀严重,则应及时更换或加强防护。
综上所述,广州海珠滨江路拉森钢板桩围堰施工结合科学的设计、规范的施工流程与有效的抗浪加固技术,成功应对了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带来的挑战。该技术不仅保障了基坑作业的安全与干地施工环境,也为类似临江、滨海地区的市政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钢板桩围堰技术将进一步向智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助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