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区土石方工程中,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多变,加之降雨频繁等因素影响,传统的支护方式往往难以满足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求。近年来,随着拉森钢板桩技术在各类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其在高边坡防护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技术方案。
拉森钢板桩是一种具有锁口结构的型钢构件,通过相互咬合形成连续墙体,能够有效抵抗土压力、水压力以及地震等外力作用。相较于传统喷锚支护或挡土墙等方式,拉森钢板桩具有施工速度快、环保性好、可重复利用等显著优势,尤其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土质松软或需快速施工的复杂边坡环境。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针对高边坡的处理通常遵循“先支护、后开挖”的原则。首先,需要对现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明确边坡的高度、坡度、土层分布及地下水情况。根据勘察结果,设计人员将制定相应的钢板桩布置方案,包括桩长、桩距、插入深度等关键参数。同时,还需结合边坡高度与潜在滑动面的位置,合理设置支撑系统,如内支撑或锚杆结构,以增强整体稳定性。
施工过程中,拉森钢板桩的打设是关键环节之一。通常采用振动锤或静压机进行沉桩作业,避免对周边地层造成过大扰动。为确保钢板桩之间的锁口严密,防止渗水或土体流失,在沉桩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垂直度与接缝质量。对于边坡较高或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还可结合预应力锚索或横向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支护效果。
此外,在高边坡区域施工时,排水系统的设置同样不可忽视。雨水渗透是诱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完成钢板桩支护后,应在坡顶设置截水沟,并在坡面布置排水孔,确保地表水和地下水能及时排出,降低孔隙水压力,从而提升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拉森钢板桩在施工完成后仍具备良好的可回收性。待主体工程完成后,可通过专用设备将钢板桩拔出并运至下一工地重复使用,不仅降低了材料成本,也减少了对环境的长期占用与影响,符合绿色施工的发展方向。
在具体工程实践中,某西部山区道路扩建项目便成功运用了拉森钢板桩支护技术。该路段原为自然山体边坡,最大高度达25米,土质以粉质黏土和碎石土为主,遇水易软化、塌陷。施工单位采用长度18米的SP-IV型拉森钢板桩,沿边坡坡脚布置双排桩,并在中部设置两道横向钢支撑,形成稳定的支护体系。施工期间未发生任何边坡失稳事故,且整个支护周期较传统方法缩短约3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当然,拉森钢板桩的应用也有其适用边界。例如,在岩石地层中施工难度较大,或在超深基坑中可能需与其他支护形式组合使用。因此,在选择支护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施工周期、经济成本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比选,确保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综上所述,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成熟、高效的支护手段,在应对山区高边坡风险方面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它不仅能有效控制边坡变形,保障施工安全,还具有环保、经济等多重优势。未来,随着施工工艺的不断优化和技术装备的持续升级,拉森钢板桩在山区土石方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