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黄埔区的各类市政工程、基坑支护、河道整治等建设项目中,拉森钢板桩施工因其高效、环保、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随着建筑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总包单位选择将拉森钢板桩施工以分包形式交由专业队伍实施。在这一背景下,部分企业或个人为拓展业务资源,开始通过“推荐返点”的方式促成分包合作。然而,此类约定虽在行业内存在一定的现实基础,却也潜藏着法律与合规风险,亟需引起重视。
所谓“推荐返点”,通常是指第三方(如中介人、项目经理、设计人员或其他关联方)为促成总包方与分包方之间的合同签订,提供信息对接、关系协调等服务,并在合同成功签署后,从分包方处获得一定比例的经济回报。这种操作模式在实际工程中并不罕见,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分包市场中,一些小型施工队伍为了获取项目机会,往往愿意支付“介绍费”或“好处费”。然而,这种行为若缺乏规范管理,极易演变为商业贿赂或利益输送。
从法律角度看,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谋取交易机会或竞争优势。同时,《招标投标法》及《建筑法》也对工程承发包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原则作出严格要求。若“推荐返点”未在合同中公开披露,且资金流向脱离正规财务流程,则可能构成违法。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实,不仅相关合同效力可能受到质疑,涉事企业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在广州黄埔区这样监管日益严格的区域,工程项目多涉及政府投资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审计和纪检部门对资金使用、合同履行的审查尤为严格。若分包合同中隐含未经申报的返点条款,极有可能在后期审计中被认定为“账外资金”或“暗箱操作”,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合规性评估。这不仅会损害企业的信誉,还可能导致其被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失去未来参与政府项目投标的资格。
尽管如此,现实中仍有不少企业试图以“居间服务费”“咨询费”等名义规避监管,将返点包装成合法合同条款。例如,在签订正式分包合同的同时,另行签署一份所谓的“咨询服务协议”,约定由分包方向推荐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服务报酬。但此类做法是否合法,关键在于该服务是否真实发生、费用是否合理、发票是否合规。如果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记录、工作成果或银行流水凭证,所谓的“服务费”仍难以摆脱商业贿赂的嫌疑。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更为稳妥的做法是建立透明、合规的合作机制。首先,应优先通过公开招标或比选程序确定分包单位,确保遴选过程有据可查;其次,若确需引入第三方推荐,应在公司内部制度中明确居间服务的认定标准和审批流程,并将相关费用纳入预算管理,依法开具发票并计入成本;最后,所有合同文件均应提交项目管理部门备案,接受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近年来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黄埔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更是率先推行“智慧工地”和“阳光采购”平台。企业在承接项目时,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分包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匹配,减少人为干预,从根本上降低因“返点”引发的风险。
综上所述,“推荐返点”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帮助施工队伍快速获取项目资源,但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法律隐患和声誉风险远大于短期收益。特别是在广州黄埔区这样法治环境健全、监管力度强的区域,企业更应坚持合规经营,摒弃灰色操作。唯有通过提升技术实力、优化服务质量来赢得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建立公开透明的分包交易机制,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