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白云区进行基坑支护工程时,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围护结构形式,因其施工便捷、止水性能良好、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市政、房建及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中。然而,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加和周边环境的复杂化,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成为施工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在拉森钢板桩施工分包合同中明确轴力监测的相关约定,不仅有助于实时掌握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也为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轴力监测的必要性不容忽视。拉森钢板桩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承受来自土体侧向压力的作用,其支撑系统(如钢支撑或混凝土支撑)的轴力变化直接反映结构的受力状态。若支撑轴力过大或出现异常波动,可能预示着支护结构变形加剧,甚至存在失稳风险。因此,在施工分包合同中明确轴力监测的责任主体、监测频率、数据报送机制等内容,是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合同条款设计上,应明确监测工作的责任分工。通常情况下,总承包单位负责整体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协调,而分包单位则需配合监测点的布设、保护监测设备,并在施工过程中避免对传感器造成破坏。合同中应规定分包单位有义务为监测单位提供必要的作业条件,包括但不限于预留监测通道、配合安装传感器、提供施工进度信息等。同时,若因分包单位施工操作不当导致监测设备损坏或数据中断,应承担相应的修复费用及由此引发的安全责任。
其次,监测频率与报警机制应在合同中详细约定。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及相关地方规范,轴力监测频率应根据基坑开挖阶段动态调整。例如,在开挖初期可每日监测一次;进入深部开挖或临近周边敏感建筑物时,应加密至每日两次甚至连续监测。合同中应要求分包单位在关键施工节点前通知监测单位,确保监测工作与施工进度同步。此外,应设定明确的预警值与报警流程,如轴力达到设计值的70%时触发预警,80%时启动警报,超过100%则立即停工并组织专家论证。这些阈值应在合同附件的技术方案中列明,并由各方签字确认。
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机制也是合同约定的重点内容。所有轴力监测数据应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上传,确保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及总承包方能够及时查阅。合同中可规定分包单位需每日提交施工日志,内容包含当日开挖深度、支撑安装情况及对监测数据的初步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数据,分包单位应在两小时内向总包和监理报告,并配合开展现场核查与应急处置。对于故意隐瞒或篡改监测数据的行为,合同应设定严厉的违约责任,包括经济处罚乃至解除合同。
此外,监测成果的应用与反馈机制也需在合同中体现。监测数据不仅是安全管理的依据,也可用于优化施工方案。例如,当某段钢板桩支撑轴力持续偏高时,可能需要调整开挖顺序或增设临时支撑。合同中应鼓励分包单位参与监测数据分析会议,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将监测结果作为施工质量评价的一部分。这不仅提升了施工的科学性,也有助于增强各方协作效率。
最后,考虑到白云区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地区存在软土、高地下水位等问题,合同中还应强调特殊工况下的监测强化措施。例如,在雨季施工或邻近地铁线路、高压管线等敏感区域时,应增加监测频次,必要时引入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同时,应对极端天气或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并在合同中明确分包单位在应急响应中的职责,如协助疏散、配合抢险、保护监测设施等。
综上所述,在广州白云区拉森钢板桩施工分包合同中,轴力监测的约定不仅是技术管理的要求,更是法律责任的体现。通过清晰界定各方职责、规范监测流程、建立有效的预警与响应机制,能够显著提升基坑工程的安全水平,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未来,随着智慧工地和数字化监管的推进,轴力监测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相关合同条款也需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完善,以适应现代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