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广州市荔湾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城区,面临着大量旧城改造与基础设施更新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基坑支护工程成为保障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密集建筑群中进行深基坑开挖时,如何有效控制对邻近旧建筑的影响,已成为工程界关注的重点。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使用的支护结构,在广州荔湾区的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与其配套的沉降监测体系则为施工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抗弯性能、止水效果和施工便捷性,被广泛用于临时支护和永久性挡土结构。在广州荔湾区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如软土层较厚、地下水位较高,拉森钢板桩能够通过锁口连接形成连续墙体,有效阻挡土体侧向滑移和地下水渗入。同时,其可打入深层地基的特性,使其在狭窄施工场地中尤为适用。由于该区域多为老旧居民区或历史建筑,施工空间受限,采用机械振动小、噪音低的静压或液压打桩方式更为适宜,从而减少对周边结构的扰动。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应力释放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周围地层变形,进而可能导致邻近旧建筑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开裂。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沉降监测系统至关重要。监测工作通常包括地表沉降观测、建筑物倾斜测量、裂缝发展记录以及地下水位变化跟踪等多个方面。监测点应布设在基坑边缘、临近建筑的基础角点及墙体薄弱部位,并采用高精度水准仪、全站仪或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以荔湾区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例,该项目基坑深度达8米,周边5米范围内分布有多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砖混结构住宅楼。为确保施工期间居民安全,施工单位采用了U型拉森钢板桩(型号SP-IV)进行围护,并设置内支撑系统增强整体稳定性。同时,委托第三方监测单位实施全过程动态监控。监测频率在开挖阶段设定为每日一次,后期根据变形趋势逐步调整。数据显示,在开挖至设计标高期间,最大地表沉降量控制在18毫米以内,临近建筑最大差异沉降未超过10毫米,远低于规范允许值,说明支护与监测措施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旧建筑本身可能存在基础老化、承载力下降等问题,单一依赖外部支护难以完全消除风险。因此,在施工前应对周边建筑进行结构安全性评估,必要时采取注浆加固、托换基础等预处理措施。此外,信息化施工理念的应用也日益重要——通过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实现预警阈值自动触发和多方协同响应,极大提升了应急处置效率。
租赁模式在拉森钢板桩应用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相较于一次性采购,租赁不仅降低了项目初期资金压力,还便于根据工期灵活调配材料数量和规格。广州本地多家专业公司提供从运输、安装到回收的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组织效率。尤其对于中小型市政或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言,租赁方式更具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拉森钢板桩在荔湾区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结合严密的沉降监测体系,构成了保障城市更新工程安全推进的关键技术组合。未来,随着智能传感技术和BIM+GIS集成平台的发展,沉降监测将向更高精度、更广覆盖、更强预测能力的方向演进。与此同时,行业也需加强标准制定与监管力度,推动支护设计与监测流程的规范化、透明化。唯有如此,才能在保护历史城区风貌的同时,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像荔湾区这样兼具文化底蕴与更新需求的区域,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选择与严谨细致的现场管理,将是平衡发展与安全的核心所在。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