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地下工程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广州花都区各类市政、交通及房建项目中广泛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临时支护结构。由于施工环境复杂,尤其是临近既有电力设施或地下电缆区域,安全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在拉森钢板桩施工分包合同中明确电力检查相关约定,已成为保障施工安全、规避法律风险、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
首先,电力检查约定的核心在于“事前排查、过程监控、责任明确”。在分包合同签订阶段,总包单位应要求分包方提供详细的施工方案,并特别注明涉及电力设施保护的专项措施。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在拉森钢板桩施工前,必须由具备资质的专业单位对施工现场及周边50米范围内的地下电力管线进行探测和定位,形成《地下管线探测报告》并提交监理及业主审核。该报告应包括电力线路的走向、埋深、电压等级、产权单位等关键信息,作为后续施工决策的技术依据。
其次,合同中应设定强制性的“三方现场交底”机制。即在正式打桩作业前,由总包单位组织分包方、电力公司代表及监理单位共同进行现场勘查与技术交底。电力公司需确认其设施的具体位置,并在现场做出明显标识(如喷涂、插旗等),同时书面告知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险点及禁止作业区域。此环节的记录(包括签到表、影像资料、会议纪要)应作为合同附件留存,具有法律效力。若因未履行交底程序导致电力设施损坏,责任将由未执行方承担。
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合同应细化电力检查的频次与方式。建议约定:每日开工前,分包单位安全员须对作业面周边电力设施标志进行复核;每完成10根钢板桩的施打,必须暂停作业,由专职电工配合使用地下管线探测仪进行二次扫描,确认无异常后方可继续施工。对于穿越或临近高压线塔、变电站出线通道等高风险区域,还应增设实时监测设备,如振动传感器和位移观测点,防止打桩震动引发电力设施基础松动。
此外,合同中必须明确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未知电力管线或发生触碰、破损等情况,分包方应立即停止作业,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通知总包、监理及当地供电部门。合同应规定,分包方须在30分钟内上报事故情况,并配合电力抢修工作。由此产生的抢修费用、停电损失及行政处罚,原则上由责任方全额承担。为降低纠纷风险,可约定设立专项风险保证金,由分包方向总包缴纳一定金额,用于应对突发电力事故的先行赔付。
在责任划分方面,合同应避免模糊表述。例如,不能简单写成“乙方负责施工期间的安全”,而应具体列明:“分包方对因未按规程操作、擅自变更施工路线、隐瞒地质异常等原因造成的电力设施损坏负全部责任。”同时,若因总包方提供的地下管线图纸不准确或电力公司未及时更新档案导致误判,责任应由相应单位承担。此类条款需附上证据链要求,如施工日志、监控录像、检测报告等,确保追责有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智慧工地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项目开始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因此,可在合同中鼓励或要求分包方使用BIM模型集成地下管线信息,实现可视化施工模拟。通过将电力管线数据导入施工管理系统,打桩机械可设置电子围栏,当接近敏感区域时自动报警或限位,极大提升预防能力。此类技术创新应在合同中予以支持,并可作为履约评价的加分项。
最后,电力检查约定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监督与考核。合同应明确监理单位对电力保护措施的巡查职责,每周至少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并形成书面报告。对于屡次违反电力安全规定的分包队伍,总包有权依据合同条款处以罚款,甚至解除合同。同时,建议将电力安全表现纳入整体信用评价体系,影响其后续参与其他项目的资格。
综上所述,在广州花都区的拉森钢板桩施工分包合同中,电力检查约定不仅是技术管理的要求,更是法律责任的体现。通过科学设定排查流程、强化过程监管、明确权责边界并引入科技手段,能够有效防范电力安全事故,保障公共设施安全运行,推动工程建设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各方应在合同层面高度重视这一内容,确保每一项条款都能落地执行,真正构筑起安全生产的坚实防线。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