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参与度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国内各类工程承包与分包活动也逐步融入国际化合作框架,尤其是在大型基础工程中,如广州黄埔区的拉森钢板桩施工项目,已开始在合同条款中引入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合作机制与规范要求。这类条款不仅体现了国家战略导向对微观工程管理的影响,也为施工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操作指引。
在具体实践中,广州黄埔区某重点市政工程项目中,总承包单位将拉森钢板桩的施工作业以专业分包形式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承担。为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并为未来可能的境外项目积累经验,该分包合同特别增设了“一带一路合作支持条款”。这一条款的核心内容包括:技术标准对接、人员培训协作、跨境应急响应机制以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
首先,在技术标准方面,合同明确要求施工方在执行过程中,除遵守中国现行的《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及广东省相关地方标准外,还需参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常见的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设计复核。例如,考虑到东南亚地区多雨、高湿、地质松软等特点,钢板桩的防腐处理、打入深度及锁口密封性能需额外满足ISO 14687或东盟部分国家的港口建设标准。此举旨在提升施工方案的兼容性,为将来在类似气候与地质条件下的海外项目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模板。
其次,人员培训协作机制被纳入合同履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约定,分包单位须每季度组织不少于一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人员的现场观摩与实操培训,培训内容涵盖钢板桩的吊装、振动沉桩、止水处理及安全监测等关键工序。同时,鼓励中方技术人员与来自印尼、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工程师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形成跨文化协作团队。此类安排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国际交流能力,也提升了中国标准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第三,跨境应急响应机制是该条款中的创新点之一。合同规定,若未来该项目的技术成果应用于“一带一路”海外工程,且发生重大施工事故或环境风险,原分包单位有义务在48小时内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并可根据需要派遣专家赴现场协助处置。为此,双方在合同中设定了专项应急准备金,并建立了基于北斗定位系统和5G通信的实时数据传输通道,确保境内外工程信息同步更新。这种前瞻性安排,有助于降低海外项目的运营风险,增强业主对中方承包商的信任。
最后,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被列为长期合作目标。合同提出,双方应共同推动建立“拉森钢板桩施工数据库”,收录本项目从地质勘察、施工工艺到后期监测的全过程数据,并通过加密接口向“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合作网络开放有限访问权限。该平台将成为技术输出的重要载体,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成熟工法,同时也为沿线国家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地下空间开发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一带一路条款”具有战略意义,但在实际执行中仍面临挑战。例如,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差异可能导致合同解释分歧;部分海外项目资金不到位会影响技术支持的可持续性;此外,文化差异也可能影响团队协作效率。因此,合同中还设置了争议解决机制,优先采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的调解程序,并鼓励通过双边政府间合作渠道协调重大问题。
总体而言,广州黄埔区拉森钢板桩施工分包合同中引入“一带一路”相关条款,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正从单纯的国内市场运作向国际化、协同化方向转型。这类条款不仅是政策落地的具体体现,更是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实施,此类合同条款有望形成标准化范本,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能源等多个领域,为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可以预见,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国内工程合同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常态。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其在工程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必将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推动中国建造品牌走向世界。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