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路市政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如何在保障施工安全与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日常出行的影响,成为项目管理中的关键课题。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步伐加快,龙津路作为连接老城区重要商业节点和居民区的核心通道,其道路改造与地下管网升级工程备受关注。为确保施工期间交通顺畅、行人安全以及周边商户正常运营,项目方创新性地引入了拉森钢板桩支护技术,并结合步行街导流方案,实现了施工区域与公共空间的有效隔离与动态疏导。
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强度、可重复使用的临时支护结构,在深基坑开挖、河道整治及地下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施工速度快、止水性能好、对周边土体扰动小,尤其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质条件复杂的城区环境。在龙津路市政工程中,由于涉及雨污分流管道铺设、电力通信管线迁改等多项地下作业,需进行多段深度超过5米的沟槽开挖。若采用传统放坡开挖方式,不仅占用道路面积大,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风险,影响临近建筑安全。因此,项目团队决定全线采用Ⅳ型拉森钢板桩进行垂直支护,有效控制了施工边界,缩小了围挡范围,为保留部分车道通行提供了空间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考虑到龙津路沿线分布着多个历史悠久的骑楼街区和活跃的临街商铺,尤其是上下九步行街延伸段人流密集,若完全封闭道路将严重影响市民出行与商业活力。为此,施工单位联合交通管理部门制定了“分阶段、分区域、动态导流”的步行街导流方案。该方案以“最小干扰、最大便利”为原则,将整条路段划分为若干施工单元,逐段推进,每完成一段支护与地下施工后立即恢复路面并开放通行,再转入下一阶段作业。
在具体实施中,拉森钢板桩的灵活租赁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于一次性采购带来的资金压力和资源闲置问题,项目方通过与专业钢结构租赁公司合作,按需调配不同长度和型号的钢板桩(主要为12米和15米规格),实现随用随租、用完即退。这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也提高了材料周转效率。同时,施工团队采用高频液压振动锤进行沉桩作业,噪音低、震动小,避免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过度干扰。钢板桩安装完成后,配合冠梁与内支撑系统形成稳定支护体系,确保沟槽边坡安全,为后续管道安装创造了良好作业条件。
与此同时,步行街导流系统依托清晰的标识指引、临时人行通道搭建以及智能交通调度手段同步展开。施工区域外围设置统一风格的围挡,并张贴导行图示与温馨提示;在非施工侧保留宽度不少于3米的人行通道,铺设防滑地垫,加装夜间照明与警示灯带,保障行人安全。对于原本依赖路边客流的商铺,项目组协调增设临时指引牌,并通过社区公众号推送施工进度信息,引导顾客绕行至可用出入口。此外,交警部门在高峰时段增派人员现场指挥,配合电子导航平台实时更新绕行建议,有效缓解了局部拥堵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导流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施工进展与市民反馈持续优化。例如,在初期试运行阶段发现某路口转角处视线受阻,存在安全隐患,项目组迅速调整围挡位置并增加广角镜;又如针对老年居民反映台阶过高问题,及时加装缓坡便道。这些细节上的改进体现了城市管理的人文关怀,也赢得了周边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从整体效果来看,龙津路市政工程通过科学应用拉森钢板桩技术和精细化导流组织,成功实现了“施工不封路、商户不停业、行人有保障”的目标。该项目不仅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也为广州老城区复杂环境下开展市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未来,随着更多智能化监测设备的接入——如钢板桩应力传感器、沉降自动报警系统等,类似工程的安全性与响应速度还将进一步提升。
可以说,龙津路的实践证明,现代城市建设不应以牺牲民生便利为代价。只有将工程技术与人文管理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发展与居民福祉的双赢局面。在这条承载着岭南记忆的老街上,每一次钢板桩的精准打入,都是对城市未来的稳稳托举;而那一条条有序穿行于工地之间的人流,则映照出一座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温度与智慧。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