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南沙黄阁这片快速发展的热土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作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重要枢纽,南沙自贸区承担着对外开放门户的重要功能。在这一背景下,各类交通、市政及仓储物流项目相继落地,而软土地基上的深基坑支护工程成为施工中的关键难题。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环保且可重复利用的支护结构,在黄阁片区的多个重点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涉及自贸区通关配套工程的建设中,其技术优势和施工效率尤为突出。
南沙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质条件复杂,表层多为厚达数米至数十米的淤泥质软土,承载力低、压缩性高、含水量大,给基坑开挖与边坡稳定带来极大挑战。传统的水泥搅拌桩或地下连续墙虽然具备较强的支护能力,但施工周期长、成本高,且对周边环境扰动较大。相比之下,拉森钢板桩具有施工速度快、止水性能好、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特别适用于临时支护和短期工期要求高的工程场景。
在黄阁某大型保税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中,施工团队面对深度达8米的基坑开挖任务,结合现场地质勘察数据,最终选用了U型拉森Ⅳ型钢板桩进行围护结构设计。该型号钢板桩具有较大的截面模量和锁口咬合强度,能够有效抵抗侧向土压力,并通过锁口形成连续的止水帷幕,防止地下水渗入基坑。施工过程中,采用高频液压振动锤将钢板桩逐根打入软土层,穿透淤泥层并锚固于下部较稳定的粉质黏土层中,确保整体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项目紧邻南沙自贸区通关作业区,施工必须兼顾效率与安全性,避免对海关查验通道、智能卡口及物流运输线路造成干扰。为此,施工单位制定了精细化的施工组织方案:一方面,合理安排打桩顺序,采取跳打法减少振动对周边设施的影响;另一方面,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模拟,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位移变形,并布设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桩体位移、地下水位及地表沉降情况。数据显示,整个施工期间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在25毫米以内,远低于规范限值,未对通关区域运行造成任何实质性影响。
此外,拉森钢板桩的模块化特性也为项目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在主体结构完成回填后,钢板桩可由专用设备整排拔出,经清理修复后重复用于其他工地,大幅降低了材料浪费和建筑垃圾产生。据测算,相较于传统混凝土支护方式,本项目节约成本约18%,碳排放减少约23%。这不仅符合绿色建造的发展方向,也契合南沙自贸区打造“低碳智慧园区”的战略目标。
更深层次来看,拉森钢板桩的成功应用,折射出南沙在工程建设领域技术创新与管理协同的双重进步。面对软土环境下复杂的施工条件,项目团队不仅依赖先进工艺,还强化了与海关、海事、环保等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例如,在钢板桩运输与吊装阶段,提前报备通关时间窗口,优化重型机械进出路线,确保不耽误货物查验效率;同时,施工噪音与扬尘控制措施严格对标自贸区环境标准,体现了“建设不扰通、发展不减速”的理念。
展望未来,随着南沙全域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类似黄阁片区的软土地基工程项目将持续增多。拉森钢板桩作为成熟可靠的支护技术,将在更多交通枢纽、地下管廊、临水构筑物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结合预制装配式技术、智能监测系统以及数字化施工管理平台,有望进一步提升其适应性和安全性。
可以说,在广州南沙黄阁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拉森钢板桩不仅是一道坚固的工程屏障,更是推动自贸区高效通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以扎实的技术根基和灵活的应用方式,见证了现代城市建设如何在挑战中寻求突破,在发展中实现共赢。当最后一根钢板桩被平稳拔起,留下的不只是完工的基坑,更是一种科学施工、协同共进的城市建设新范式。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