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海珠滨江路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软土地基上的深基坑支护工程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临近珠江的区域,地下水位变化频繁且影响显著。为确保施工安全与结构稳定,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支护形式被广泛采用。然而,在软土条件下,水位动态对钢板桩的受力状态、变形特性以及整体稳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开展系统性的水位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海珠滨江路沿线地质以淤泥质土、粉质黏土和砂层为主,土体含水量高、压缩性强、承载力低,属于典型的软土地基。在此类地层中进行基坑开挖,极易引发土体滑移、坑壁坍塌及周边地面沉降等问题。拉森钢板桩通过连续咬合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挡土止水结构,能够有效抵抗侧向土压力并阻隔地下水渗流。但其实际工作性能高度依赖于周围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在施工过程中,降水作业是控制基坑稳定的关键环节。通常采用井点降水或深井降水方式降低坑内外水位,以减少水土压力对支护结构的作用。然而,过度降水可能导致周边地层固结下沉,进而影响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而降水不足则可能引起管涌、流砂等渗透破坏现象。因此,实时掌握地下水位动态,成为优化降水方案、保障施工安全的核心手段。
针对这一需求,项目团队在拉森钢板桩围护结构周边布设了多组水位观测井,沿基坑纵向与横向均匀分布,兼顾主要施工区段和敏感区域。观测井深度穿透主要含水层,内置自动水位计,并配备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实现24小时连续监测。同时,结合人工测读方式进行校核,确保数据准确性。监测频率根据施工阶段动态调整:开挖前期每日一次,开挖高峰期每6小时一次,遇暴雨或异常情况则加密至每小时一次。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加,坑外水位呈缓慢下降趋势,最大降幅可达1.8米,主要集中在距坑边10~15米范围内,反映出降水对周边水文环境的影响范围有限但不可忽视。坑内水位则始终保持在设计控制标高以下,满足干作业施工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连续强降雨期间,曾出现短时水位回升现象,导致钢板桩侧向位移速率加快,及时预警后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抽水措施,避免了险情扩大。
此外,水位变化与钢板桩变形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数据分析显示,当坑内外水头差超过3米时,桩体最大水平位移可增加15%以上,且位移发展速率显著提升。这表明水压力是驱动支护结构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施工方适时调整了降水节奏,采取“分阶段、渐进式”降排水策略,并加强支撑体系的安装时效性,有效控制了结构变形。
除技术层面的应用外,水位监测还为工程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建立水位—位移—应力联动分析模型,项目管理人员能够预判潜在风险点,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例如,在某段临近既有道路的施工区段,监测数据显示水位波动较大且伴随轻微地表沉降,经研判后决定增设临时支撑并限制重型机械通行,成功避免了路面开裂事故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本工程的水位监测系统已接入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展示与远程监控。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端或电脑实时查看各测点水位曲线、报警状态及历史趋势,极大提升了决策效率与响应速度。未来,随着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水位监测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类似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在广州海珠滨江路软土地基环境下,拉森钢板桩施工中的水位监测不仅是保障基坑安全的技术手段,更是实现精细化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布点、连续观测与动态分析,不仅有效控制了地下水对支护结构的不利影响,也为城市密集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后续应进一步完善监测标准体系,推动监测成果与设计、施工环节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地下工程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