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黄埔老港的港口改造与扩建工程中,软土地基条件给基础施工带来了显著挑战。为确保码头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支护和挡土结构已成为常见选择。然而,由于项目地处珠江入海口,受潮汐影响显著,施工必须充分考虑水位变化对作业效率与安全的影响。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潮汐作业计划,是保障拉森钢板桩顺利施工的关键环节。
首先,需明确项目所在区域的潮汐特征。广州黄埔港区属于不规则半日潮类型,每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潮差一般在1.5至2.5米之间,最大可达3米以上。涨潮和落潮周期约为6小时12分钟,水位变化直接影响钢板桩的打设深度、设备浮力以及施工平台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低潮期间,部分施工区域可能暴露于水面之上,有利于机械进场和定位;而高潮期间则可能淹没作业面,增加施工难度与风险。
基于上述潮汐规律,施工团队应将主要作业安排在低潮窗口期进行。通常每日有两个低潮时段,每次持续约1.5至2小时,是实施钢板桩沉桩作业的最佳时机。在此期间,施工水域水深较浅,便于履带吊车或振动锤等设备在临时栈桥或驳船上稳定作业。同时,低潮时水流速度减缓,有助于减少水流对桩体垂直度的影响,提高打桩精度。
为实现高效施工,建议采用“两班倒+潮汐响应”的作业模式。即根据每日潮汐表提前编制7天滚动施工计划,将人员与设备分为两个班组,轮流在有效作业窗口内施工。每班配备完整的打桩机组、测量人员及安全监督员,确保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量。同时,建立实时潮位监测系统,通过GPS水位传感器和气象站数据联动,动态调整作业节奏,避免因潮水上涨过快导致设备被困或施工中断。
在具体施工流程方面,应遵循“定位→插桩→沉桩→接桩→锁口检查”的标准化程序。首先利用全站仪进行精确放样,在低潮裸露区域设置导向架或导梁,确保钢板桩按设计轴线插入。随后使用液压振动锤进行沉桩,控制下压速度与垂直度,防止桩体偏移或锁口损坏。当单根桩长度不足设计深度时,需在水上进行焊接接长,此项作业应在潮位稳定且风浪较小的时段完成,以保证焊接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软土地基具有高压缩性、低承载力和易扰动的特点,若施工过程中产生过大振动或超载,可能引发地基失稳或周边构筑物沉降。因此,在打桩过程中应采取分段跳打的方式,避免连续密集施打造成土体隆起或侧向位移。同时,布设沉降观测点和倾斜监测仪,实时监控周边土体变形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暂停作业并采取加固措施。
此外,材料运输与堆放也需结合潮汐调度。钢板桩通常由大型驳船运抵现场,卸货作业宜安排在中高潮位进行,以保证船舶有足够的吃水空间靠近临时码头。而桩材堆场应设于高程较高的陆域区域,避免被潮水淹没。所有临时设施如栈桥、平台等,其标高设计必须高于历史最高潮位,并预留安全裕度,防止风暴潮来袭时发生淹水事故。
安全管控是潮汐作业中的重中之重。施工现场应设立潮汐预警机制,通过广播、短信等方式及时通知作业人员退场时间。每位工人须配备救生衣、防滑鞋等个人防护装备,并接受水上作业专项培训。夜间施工时,应加强照明与警示标志设置,杜绝疲劳作业。
综上所述,广州黄埔老港软土地基上的拉森钢板桩施工,必须紧密结合当地潮汐规律,科学规划作业时间窗口,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控制与安全保障。只有将自然条件因素纳入施工组织的核心考量,才能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零事故的建设目标。这一潮汐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适用于当前项目,也为类似滨海软土地区的港口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与管理经验。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