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从化区市政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安全、可重复使用的支护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基坑支护、河道整治、地下管廊施工等项目中。为确保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在正式大规模使用前,必须进行试桩作业,并详细记录试桩过程及结果,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现场施工条件的匹配性。
本次试桩工作于2024年6月在从化区某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段进行,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土层主要由粉质黏土、淤泥质土和砂层构成,对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项目部决定采用拉森Ⅳ型钢板桩进行支护,桩长12米,设计入土深度约8米,配合一道内支撑体系,形成稳定的挡土止水结构。
试桩前,项目技术团队组织了专项技术交底会议,明确了试桩目的:一是检验钢板桩打设设备(履带式振动锤)在本地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二是评估钢板桩的贯入能力与垂直度控制效果;三是测试接头锁口连接的密封性与整体结构的抗渗性能;四是收集沉桩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为后续施工提供数据支持。
试桩区域选定在K1+250~K1+300段,长度约50米,共设置5组试桩单元,每组由10根钢板桩组成,呈直线排列。施工前,测量人员依据设计图纸完成定位放线,确保轴线偏差控制在±10mm以内。地面整平后铺设钢板作为打桩平台,防止机械作业时发生不均匀沉降。
打桩设备选用国产DZJ90型振动锤,配备夹具系统,动力来源为220kW柴油发电机。首根桩作为引导桩,采用全站仪实时监测垂直度,调整导向架角度,确保初始桩体垂直偏差小于1%。随后依次打入相邻桩体,锁口处涂抹专用润滑防腐油脂,保证插接顺畅并减少磨损。
在沉桩过程中,技术人员全程记录锤击频率、振幅、贯入速度及最终入土深度。数据显示,前3米沉桩速度较快,平均为0.8米/分钟;进入砂层后阻力明显增大,速度降至0.3米/分钟;最后2米需反复起振、微调位置才能顺利到位。所有试桩均达到设计标高,最大倾斜偏差为8‰,满足规范要求(≤1.5%)。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3组试桩中发现第7号桩锁口轻微变形,导致与相邻桩咬合不紧密。经排查,原因为运输过程中局部磕碰未及时修复。现场立即更换该桩,并加强进场材料验收流程,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试桩完成后,进行了为期72小时的观测。期间每日两次测量桩顶位移与倾斜变化,同时在桩后设置水位观测井,监测地下水渗透情况。结果显示,桩体无明显位移,最大水平位移为2.1mm,发生在第二日午后,推测与降雨导致土压力短暂增加有关;桩间未见明显渗水,仅有微量湿迹,证明拉森桩整体止水性能良好。
此外,项目组还组织了开挖模拟试验,在试桩区后方进行浅层土方开挖,深度达4.5米,观察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情况。实测数据显示,钢板桩最大侧向挠度为15mm,位于开挖面附近,远低于设计允许值(30mm),结构稳定性可靠。
通过本次试桩,项目团队确认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DZJ90振动锤在本场地条件下具备足够的激振力,能够完成12米钢板桩的正常沉设;第二,采用导向架控制垂直度的方法切实可行,建议在全线推广;第三,锁口密封性良好,但在运输和堆放环节需加强保护;第四,当前地质条件下,12米桩长可满足支护需求,无需加长。
基于试桩成果,设计单位对原方案进行了微调,优化了支撑间距与冠梁配筋,并补充了雨季施工应急预案。监理单位对试桩全过程进行了旁站监督,并签署认可意见,同意进入下一阶段的大面积施工。
此次试桩不仅为从化区市政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也积累了宝贵的本地化施工经验。未来,项目部将继续坚持“先试验、后实施”的原则,强化过程管控,确保每一根钢板桩都打得准、立得稳、用得久,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