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市海珠区的市政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由于该区域广泛分布着深厚的软土层,地基承载力较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差,给基坑支护工程带来了较大的技术挑战。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已成为一种常见且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旨在对广州海珠区软土地基条件下拉森钢板桩施工的关键技术要点进行详细交底,并明确相关责任人员的签字确认流程,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首先,施工前必须完成详尽的地质勘察工作,掌握场地内软土层的分布厚度、含水量、孔隙比、固结特性及地下水位情况。根据勘察报告,合理确定钢板桩的入土深度、型号选择(通常选用SP-IV或更高级别)以及支撑体系布置方案。在海珠区典型软土环境中,建议钢板桩入土深度不小于开挖深度的1.2倍,必要时应结合水泥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进行被动区加固,以提高整体稳定性。
其次,在钢板桩施打前,需对进场材料进行严格验收。所有拉森钢板桩应具备出厂合格证、材质检测报告,并对其外观质量进行检查,确保无明显变形、裂缝或锁口损伤。对于重复使用的旧桩,必须经过矫正和锁口通条试验,保证拼接严密、止水性能良好。同时,打桩机械宜选用履带式振动锤配合专用夹具,避免因设备功率不足导致沉桩困难或桩体倾斜。
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放线定位,设置导向架以控制钢板桩的平面位置和垂直度。特别是在临近既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线区域,应采取跳打法或预钻孔辅助沉桩工艺,减小挤土效应带来的附加沉降风险。每根桩施打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其垂直度偏差(一般要求≤1%桩长)和平面偏移量(≤50mm),并做好记录。若发现连续多根桩出现异常,应立即暂停施工,查明原因并调整工艺参数。
考虑到海珠区地下水丰富,基坑开挖期间易发生渗漏甚至管涌现象,因此必须强化钢板桩之间的锁口密封处理。可在插桩前于锁口内涂抹热熔沥青混合物或专用止水胶,形成连续防水屏障。此外,基坑顶部应设置截水沟,底部配备集水井和排水泵组,形成完整的降水与排水系统。当基坑深度超过5米时,应分层设置内支撑或锚索结构,支撑轴力须通过监测实时调控,防止围护结构过大变形。
在整个施工周期中,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重点监测项目包括:钢板桩顶部位移、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周边地表沉降、邻近建筑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监测频率初期每日不少于一次,稳定后可适当减少,但遇降雨或异常工况时应加密观测。一旦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如累计位移达30mm),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回填反压、增设支撑等措施。
技术交底是保障施工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在施工前组织全体作业人员召开专项交底会议,内容涵盖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及环境保护要求。每位参与人员均需理解自身职责,熟悉关键工序的操作要点。交底过程应形成书面记录,附上施工图纸和技术参数说明,并由以下人员签字确认:
所有签字人员应对交底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签字后不得擅自更改施工方案。如遇设计变更或现场条件变化,须重新组织补充交底并履行签认手续。
最后,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拆除钢板桩,并对拔桩后形成的空隙进行注浆填充,防止地面塌陷。回收的钢板桩应分类堆放、妥善保管,以便后续周转使用。
综上所述,在广州海珠区软土地基条件下实施拉森钢板桩施工,必须坚持“科学设计、精细施工、全程监控、责任到人”的原则。通过扎实的技术交底和严格的签字管理制度,切实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开发利用提供坚实保障。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