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州白云区的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一直是施工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由于该区域地处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广泛分布着淤泥质土、软塑黏土等低承载力地层,其压缩性高、强度低、排水固结缓慢等特点给深基坑支护工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高效、可重复利用的挡土止水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基坑围护体系中。然而,面对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周边建筑密集的现状,单纯依靠拉森钢板桩是否足够?是否需要配合轴力监测系统来确保施工安全?这是当前工程实践中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拉森钢板桩因其良好的抗弯性能、连续止水性和施工便捷性,在广州白云区的市政工程、地下管廊、地铁出入口及小型地下室开挖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空间受限或对工期要求较高的项目中,其打入式施工方式不需大量开挖,能够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但在软土地基中,由于土体侧向压力大、被动区抗力不足,钢板桩容易出现过大变形甚至失稳。因此,仅靠结构设计难以完全掌控实际受力状态,必须借助实时监测手段进行动态管理。
轴力监测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健康状况的重要反馈机制,主要通过对支撑构件(如钢支撑、混凝土支撑)内部施加的轴向力进行持续测量,从而判断支护系统的受力变化趋势。在采用拉森钢板桩并设置内支撑的基坑工程中,轴力监测不仅是规范要求的内容,更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技术措施。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的规定,当基坑深度超过一定限值(通常为5米以上),或周边存在重要建构筑物时,必须实施包括支护结构内力、位移、地下水位等在内的多项监测内容,其中就明确包含了支撑轴力的监测。
在广州白云区的实际工程案例中,许多采用拉森钢板桩+内支撑组合支护体系的项目均已将轴力监测纳入常规施工流程。例如,在某临空经济区配套道路下穿隧道施工中,基坑深度达6.8米,紧邻既有建筑物且地下水丰富。施工单位采用了Ⅳ型拉森钢板桩配合一道钢管支撑的支护方案,并在每道支撑上布设振弦式轴力计,实现每2小时一次的数据采集。通过监测发现,在开挖至坑底阶段,部分支撑轴力接近设计预警值,项目团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增加临时斜撑并加快垫层浇筑速度,成功避免了支护结构的过大变形。
此外,轴力监测数据还能为信息化施工提供科学依据。软土地基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即使在开挖完成后,土体仍会持续产生侧向位移,导致支撑轴力随时间不断变化。若缺乏实时监测,很难察觉这种缓慢但潜在危险的应力重分布过程。通过长期跟踪轴力变化曲线,工程师可以判断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是否稳定,是否存在疲劳损伤或局部屈服风险,进而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施工节奏或采取加固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拉森钢板桩工程都强制要求设置轴力监测。对于浅层开挖(如3~4米)、无内支撑的悬臂式钢板桩结构,通常以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为主。但在白云区这类软土广泛分布的区域,即便开挖深度不大,也建议根据周边环境敏感度适当提高监测等级。尤其是当基坑临近老旧房屋、管线或交通干道时,微小的支护变形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因此引入轴力监测有助于提升整体风险防控能力。
综上所述,在广州白云区软土地基条件下,拉森钢板桩施工是否包含轴力监测,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结合基坑深度、支护形式、周边环境及设计要求综合判断。但从工程安全和管理精细化的角度出发,凡设有内支撑的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均应配套实施轴力监测。这不仅是满足国家规范的技术要求,更是实现“动态设计、信息施工”的必要手段。未来随着智慧工地系统的推广,轴力监测数据有望与BIM模型、预警平台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软土地区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与可控性。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