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基础建设中,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广州这样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的城市,基坑支护工程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用的支护结构形式,因其施工便捷、止水性能良好、可重复利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深基坑工程中。然而,钢板桩支护结构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因地质条件变化、施工扰动等因素出现沉降或位移现象,进而影响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开展沉降与位移监测,是确保支护结构稳定、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
广州地区的拉森钢板桩支护监测项目中,沉降位移观测频率的设定,是整个监测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合理的观测频率,不仅能够及时掌握支护结构的变形趋势,还能为工程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而有效控制施工风险。
在实际工程中,沉降和位移监测的频率通常根据施工阶段、支护结构类型、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敏感度以及设计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以广州某典型深基坑工程为例,该项目采用拉森钢板桩结合内支撑体系进行支护,基坑深度约8米,周边存在既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环境复杂,对监测精度和频率要求较高。
在基坑开挖前期,即钢板桩打设完成后、土方开挖开始前,一般设置初始观测点并进行初始数据采集。此时的监测频率较低,通常为每周一次,主要是为了建立基准数据,掌握支护结构在未受扰动状态下的初始状态。
进入土方开挖阶段后,随着基坑深度的增加,支护结构承受的土压力和水压力逐渐增大,结构变形风险显著上升。因此,该阶段的监测频率应相应提高。在广州的多个项目中,通常采取每天一次的观测频率,尤其在关键施工节点(如支撑安装、地下水位变化剧烈期)期间,甚至可加密至每日两次,确保变形数据的连续性和实时性。
在基坑施工完成后,进入稳定期或回填阶段,此时支护结构的变形趋于稳定,监测频率可逐步降低。通常在施工结束后的第一周内仍保持每日一次的观测频率,随后根据变形发展趋势调整为每周一次,直至确认支护结构处于稳定状态为止。
除了依据施工阶段划分监测频率外,还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在暴雨天气、地下水位异常波动、周边出现异常沉降等情况时,应临时加密观测频率,必要时启动应急监测机制,确保工程安全。
沉降监测主要通过布设在钢板桩顶部及周边地面的沉降观测点进行,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记录各点的沉降变化。而位移监测则通常采用全站仪或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进行水平位移测量,布设在钢板桩顶部的观测点可实时反映支护结构的水平移动趋势。
在实际操作中,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应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并建立完善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平台,可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存储与预警功能,提高监测效率与准确性。
此外,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应与设计值进行对比,若发现变形值接近或超过预警值,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加强支护、调整施工方案、疏散周边人员等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广州拉森钢板桩支护监测项目中的沉降位移观测频率,应根据施工阶段、地质条件、环境敏感度等因素科学设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监测工作,才能有效掌握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保障基坑工程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未来在城市深基坑工程中,沉降位移监测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