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基坑工程中,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广州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日益频繁,深基坑工程数量逐年增加,对支护结构的监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拉森钢板桩作为一种常用的支护形式,广泛应用于地铁、地下管廊、地下室等工程中。为确保支护结构在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对钢板桩支护结构的内力进行实时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而应力传感器的布置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
拉森钢板桩是一种具有锁口结构的钢制构件,具有施工速度快、可重复使用、止水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地下水位较高的基坑支护工程中。在广州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拉森钢板桩常被用于临时支护结构,特别是在地铁站点、地下停车场等工程中应用广泛。
然而,钢板桩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土压力、水压力、施工荷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内部产生不同程度的弯矩和剪力。如果不能及时掌握这些内力的变化情况,极易引发支护结构变形过大甚至失稳,从而威胁施工安全。因此,对钢板桩支护结构进行内力监测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
应力传感器的布置是实现钢板桩内力监测的核心环节,其布置方式、数量和位置直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在实际工程中,布置应力传感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在拉森钢板桩支护结构中,通常采用振弦式或光纤式应力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适合长期监测使用。根据工程经验,应力传感器的布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沿钢板桩长度方向布置
在钢板桩长度方向上,应选择多个断面进行布点。通常在支护结构的中部、支点附近以及弯矩较大的区域设置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可根据结构受力情况布置多个传感器,以获取更全面的应力数据。
沿基坑深度方向布置
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钢板桩所承受的土压力和水压力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应在不同深度位置布置传感器,以获取沿深度变化的应力分布情况。一般情况下,可在基坑每开挖3~5米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在支护结构转角和连接部位布置
转角部位和连接部位往往是结构受力较为复杂的区域,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因此,在这些位置应适当增加传感器的布置密度,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结合支护结构的支撑系统布置
若钢板桩支护结构中设有内支撑或锚杆等构件,应在其连接部位布置传感器,以监测支护结构与支撑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传感器布置完成后,需建立完整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通常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数据采集仪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数据上传至监测平台。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进度和结构变形情况动态调整,在开挖初期可适当加密监测频率,待结构趋于稳定后可适当降低频率。
数据分析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在广州某地铁站点施工中,采用了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共布置了20个应力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布置3~5个振弦式应力传感器,覆盖了钢板桩的主要受力区域。通过实时监测发现,在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时,部分区域的应力值接近设计极限值,施工单位立即采取了加强支护和调整开挖顺序的措施,有效避免了结构失稳风险。
该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应力传感器布置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结构受力信息,还能为施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从而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随着广州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不断推进,拉森钢板桩支护结构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应力传感器的合理布置和内力监测的有效实施,已成为保障支护结构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应进一步优化传感器布置方案,提升监测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为城市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