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森钢板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操作不当或设备选择不合理等因素,常常会出现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打设一根钢板桩时,会将相邻的钢板桩一同带入土层中。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还会对整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造成潜在威胁。因此,深入分析其成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土体摩阻力过大
当施工区域的地层中含有较多粘性土或砂砾层时,钢板桩之间的摩擦力显著增加。在锤击或振动沉桩过程中,若单根桩打入速度过快,周围土体来不及调整,就容易带动邻近已经打入的桩体一起下沉。
锁口咬合不良
拉森钢板桩通过锁口相互连接,形成连续墙体。如果锁口之间存在锈蚀、变形或未清理干净的情况,会导致连接不紧密,在外力作用下容易产生相对滑动,从而引发相邻桩被带入的现象。
打桩顺序不合理
施工顺序安排不当也是导致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密集排列的桩群中采用单一方向连续施打,会造成已打入桩受到侧向挤压,进而发生位移或下沉。
机械设备选用不当
使用振动锤或其他动力设备时,若频率和振幅控制不当,会对周边地基产生较大扰动,特别是在软土地基中,极易引起连锁反应,使相邻桩体随之下沉。
桩体垂直度偏差过大
若前几根桩的垂直度控制不到位,后续打桩时就会因受力不均而产生偏移,甚至牵连已打入桩体,导致其下沉或倾斜。
针对上述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有效避免相邻钢板桩被带入的问题。
施工顺序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及支护结构形式进行科学规划。通常推荐采用跳打法或分段对称打桩法,即每隔一根桩进行施打,减少连续施打带来的侧向压力。同时,在桩群密集区域,可采用由中间向两侧推进的方式,降低桩间相互影响的风险。
在密实或高摩阻地层中施工时,应适当减缓打桩速度,给土体留出足够的适应时间,防止瞬间冲击力过大造成周边桩体位移。必要时可采用间歇式打桩,即每打完一根桩后暂停一段时间,待土体应力释放后再继续作业。
施工前应对所有钢板桩的锁口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无锈蚀、变形或异物堵塞。对于存在轻微损伤的锁口,应提前进行修复或涂抹润滑剂(如沥青或专用锁口油),以减小摩擦阻力,提高桩体之间的协同性能。
在第一根桩定位时,必须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精确测量,确保其垂直度误差不超过规范要求(一般为1%以内)。后续桩体也应逐根校核,保证整体墙身的直线性和垂直性,从而减少因偏斜引起的相互牵扯。
应根据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打桩设备类型,如在松软土层中优先选用振动锤,而在坚硬土层或岩石层中则考虑液压锤或静压桩机。同时,应注意控制振动频率与振幅,避免对周围地基造成过度扰动。在特殊情况下,还可结合预钻孔辅助沉桩技术,先用钻机在预定位置钻出一定深度的小孔,再插入钢板桩进行沉桩作业,以降低贯入阻力。
在关键部位或易发生位移的区域,可在已打入的钢板桩顶部加设临时横梁或钢支撑,增强整体结构刚度,防止相邻桩体因受力不均而发生下沉。此外,也可设置锚杆或拉索等固定装置,对可能发生位移的桩体进行主动约束。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实时跟踪钢板桩的位移、沉降和倾斜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停止施工并分析原因,必要时调整打桩顺序、更换设备或采取补救措施,防止问题扩大。
拉森钢板桩在深基坑支护、围堰工程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施工过程中的“带入”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对成因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设备选型与现场管理,可以有效规避此类风险,提升施工质量与安全性。施工单位应在前期做好充分准备,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规范,确保钢板桩施工达到预期效果,保障整个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