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板桩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因此,对基坑支护位移的监测成为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监测频率的设定尤为关键,它不仅影响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代表性,也关系到施工风险的及时发现与控制。
在钢板桩支护体系中,位移监测主要针对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垂直沉降以及周围地表的变形情况。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出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和稳定性,为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合理的监测频率应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地质条件、支护结构类型以及施工进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而言,在基坑开挖初期,支护结构尚未承受较大荷载,变形较小,此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通常建议每两天进行一次监测,确保支护结构处于可控状态。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土体应力释放加剧,支护结构所承受的侧向土压力显著上升,此时应逐步提高监测频率至每天一次,以及时掌握支护结构的变形趋势。
当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或接近关键节点(如支撑安装、拆除等)时,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可能发生剧烈变化,此时应加密监测频率,甚至实行每日两次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连续监测。特别是在雨季或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可能迅速改变,进而影响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此时更应加强监测频率,确保施工安全。
此外,监测频率还应根据实际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动态调整。若连续多日监测数据显示位移趋于稳定,可适当减少监测频率;反之,若出现位移速率加快、累计位移量超过预警值等情况,则应立即启动加密监测机制,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判断,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位移监测通常采用全站仪、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斜仪等多种仪器结合的方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监测点的布置应科学合理,一般沿基坑周边均匀布设,重点部位如转角、支撑节点、已有建筑物附近等应增加布点密度。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分析并形成报告,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监测频率的制定还应结合相关规范和标准。例如,《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中明确指出,基坑工程监测应根据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场地地质条件、支护形式等因素制定监测方案,并规定了不同阶段的最小监测频率。施工方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要求,同时结合工程实际灵活调整,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钢板桩支护工程中,位移监测频率的设定并非一成不变,而应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合理的监测频率不仅能提高施工安全性,还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总之,钢板桩施工中基坑支护位移的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进展、地质条件、支护结构受力状态及监测数据变化情况综合判断,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安排,可以有效掌握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预防潜在风险,保障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稳定。这是现代基坑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措施之一。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