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领域,合同纠纷是较为常见的一类法律问题,尤其在涉及大型施工项目时,由于工程周期长、技术复杂、参与方众多,合同履行过程中极易产生分歧。以下是一个关于钢板桩施工工程合同纠纷的调解案例,通过该案例可以深入了解工程合同纠纷调解的实际操作流程及其效果。
本案涉及的工程项目为某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合同双方分别为发包方A公司和承包方B公司。根据合同约定,B公司负责地下管廊基坑支护工程,其中钢板桩支护是关键施工内容之一。合同总价为人民币800万元,工期为120天。合同中明确约定了钢板桩的施工工艺、材料标准、验收程序及违约责任等条款。
工程开工后,B公司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钢板桩施工,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实际施工难度远超预期。B公司提出因地质原因导致施工进度缓慢,申请延长工期并增加部分工程费用。A公司认为合同中已明确工程地质情况由承包方自行勘察,相关风险应由B公司承担,因此拒绝调整工期和费用。
随着施工进度滞后,A公司多次催促B公司加快施工进度,并在工程未完全完工的情况下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已完成的钢板桩支护工程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部分钢板桩存在垂直度偏差超标、焊接质量不达标等问题。A公司据此认定B公司施工质量不达标,要求其返工并承担相应责任。
B公司则认为,检测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部分属于施工过程中的正常误差,且已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施工。同时,B公司指出A公司在未与其协商的情况下擅自委托第三方检测,程序上存在瑕疵,检测结果不能作为质量不合格的唯一依据。
在此背景下,双方矛盾日益激化,A公司拒绝支付剩余工程款,B公司则暂停后续施工,双方陷入僵局。为避免工程进一步延误,同时降低经济损失,双方决定通过第三方调解机构进行合同纠纷调解。
调解机构在受理案件后,首先组织双方进行初步沟通,了解各自立场及争议焦点。随后,调解员邀请相关工程技术专家对钢板桩施工质量进行复核,并结合原合同条款、施工日志、检测报告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经评估,专家认为部分钢板桩确实存在施工质量问题,但整体结构安全仍能满足设计要求,可通过局部加固方式予以处理。
在此基础上,调解机构提出以下调解方案:第一,B公司应对存在质量问题的部分钢板桩进行返工或加固处理,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符合合同约定;第二,A公司应支付已完成工程部分的剩余工程款;第三,考虑到地质条件变化对施工造成的影响,双方协商将工期延长20天,B公司不再额外索赔其他费用。
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调解协议书。协议签署后,B公司按期完成质量整改,A公司也支付了相应工程款,工程得以顺利推进。此次调解不仅有效化解了双方矛盾,也为后续类似工程合同纠纷的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从本案可以看出,工程合同纠纷的发生往往源于合同条款不明确、施工条件变化及双方对责任认定存在分歧等因素。在处理此类纠纷时,调解机制具有程序灵活、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等优势,有助于在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现共赢。同时,工程合同中应尽可能明确风险责任划分、质量验收标准及变更处理流程,以减少履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此外,本案也反映出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沟通与协调的重要性。承包方在遇到施工难题时应及时与发包方沟通,争取理解与支持;发包方也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尊重承包方在合同框架内的合理诉求。只有在合同双方相互理解、积极配合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降低工程合同纠纷的发生率,推动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