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领域,合同纠纷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涉及复杂施工工艺和大型机械设备的项目中,如钢板桩施工。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工程合同纠纷调解案例,分析纠纷产生的原因、调解过程及最终结果,为相关方提供参考。
某市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业主单位A公司与施工单位B公司签订了一份钢板桩施工合同,合同金额约380万元。项目内容包括在河道整治工程中进行钢板桩支护施工,以确保后续土方开挖及基础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合同约定工期为60天,质量标准为国家合格标准,并约定了相应的违约责任条款。
施工过程中,B公司按照施工图纸及技术方案进行钢板桩打设,但在施工至第25天时,A公司现场代表提出部分钢板桩存在倾斜、咬合不严等问题,要求停工整改。B公司认为其施工符合设计要求,且已通过第三方检测单位的阶段性检测,质量合格。双方因此产生分歧,导致现场停工达10天。
随后,A公司以B公司施工质量不达标为由,提出解除合同,并要求B公司赔偿因工期延误造成的损失约120万元。B公司则认为A公司无故解除合同,且其提出的质量问题缺乏充分依据,遂提出反索赔,要求A公司支付已完成工程的工程款及误工损失共计180万元。
由于双方多次协商未果,项目陷入停滞,影响整体工程进度。经协商一致,双方共同委托某市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调解中心介入调解。
调解初期,调解员首先组织双方进行事实陈述,并要求B公司提供施工过程中的自检记录、第三方检测报告及相关施工日志。同时,A公司也提供了现场监理单位的检查记录及部分照片证据。
调解过程中,双方争议焦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针对上述争议,调解员邀请了两位具有钢板桩施工经验的专家组成技术评估小组,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复核。专家组经实地踏勘、资料审查后出具技术意见,认为B公司施工质量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个别桩位存在轻微偏差,但可通过后续补强措施予以修复,不影响整体结构安全。
基于专家评估意见及双方提供的证据材料,调解中心提出如下调解建议:
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调解协议书。项目随后恢复施工,整改工作在两周内完成,整体工程按期交付。
本案例反映出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工程合同管理中,建议:
总之,工程合同纠纷的调解不仅需要法律依据,更需结合专业技术判断,才能实现公平、公正、高效的解决。本案的成功调解,为类似工程纠纷的处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