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板桩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往往会对工程的安全性、施工进度以及经济成本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围绕一起典型的钢板桩施工质量事故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处理过程以及后续的改进措施,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一、事故概况
某沿海城市新建港口工程中,设计采用拉森Ⅳ型钢板桩作为围堰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在完成钢板桩沉桩作业后,部分区域出现钢板桩倾斜、错位以及锁口撕裂等现象,导致围堰结构稳定性下降,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事故发生时,累计完成钢板桩施打约3000延米,其中约200延米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二、事故现象描述
- 钢板桩倾斜:部分桩体在沉桩过程中发生明显倾斜,最大倾斜角度超过5°,导致桩体与相邻桩之间无法有效咬合。
- 锁口撕裂:多处钢板桩在锤击过程中出现锁口部位撕裂现象,影响了整体结构的连续性。
- 桩体断裂:个别钢板桩在沉桩过程中发生中部断裂,需立即停止作业并进行更换。
- 桩位偏移:部分桩体在沉桩完成后,桩顶位置偏离设计轴线超过规范允许范围,造成后续结构施工困难。
三、事故原因分析
- 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现场局部存在未探明的硬夹层和孤石,导致钢板桩在沉桩过程中遇到较大阻力,增加了锤击能量,从而引发锁口撕裂和桩体断裂。
- 施工工艺不当:施工人员在锤击过程中未根据地质情况及时调整锤击能量和频率,导致桩体承受过大的冲击力。
- 设备选型不合理:所选用的振动锤功率偏小,未能有效穿透局部坚硬土层,造成桩体倾斜和偏移。
- 材料质量缺陷:部分钢板桩存在出厂缺陷,如锁口尺寸偏差、钢板厚度不均等,降低了其抗冲击能力。
- 施工管理不到位:施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过程控制,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中的异常情况。
四、处理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项目管理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了多次技术讨论,并制定了如下处理方案:
- 返工处理:对已出现锁口撕裂、断裂和严重倾斜的钢板桩进行拔除并更换,重新选用质量合格的钢板桩进行施工。
- 地质补勘:在原设计基础上增加地质补充勘察,查明地下障碍物分布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 优化施工工艺:根据补充地质资料调整施工顺序,采用“跳打”方式减少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在锤击过程中实行“轻锤慢打”策略,避免冲击力过大。
- 更换施工设备:更换更大功率的液压锤,提高沉桩效率和穿透能力,确保桩体能够顺利贯入设计深度。
- 加强质量监控: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对进场钢板桩进行严格检验,施工过程中实行旁站监理,确保每根桩的施工质量可控。
- 设置导向架:在沉桩前设置导向架,确保桩体垂直度和桩位准确性,减少施工偏差。
五、处理结果与后续措施
经过上述处理措施的实施,受损区域的钢板桩全部完成更换,整体围堰结构恢复稳定,后续土方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顺利进行。经第三方检测单位对处理后的钢板桩结构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为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项目单位还采取了以下预防性措施:
- 完善施工前准备:加强施工前的地质勘察和方案论证,确保设计方案与现场条件相匹配。
- 强化施工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操作培训,提高其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应变能力。
- 建立质量追溯机制:对每批进场材料建立质量档案,实现材料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质量管理体系。
- 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BIM技术和施工管理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升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六、结语
钢板桩施工虽然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高度重视地质条件、施工工艺、设备选型及质量管理等关键因素。本次事故的发生虽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但也为项目各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通过认真分析原因、科学制定处理方案并严格执行后续管理措施,不仅有效化解了风险,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管理思路和技术手段。工程质量无小事,唯有坚持科学管理、规范施工,才能确保工程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