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岩地质条件下进行钢板桩施工,尤其是支护工程的实施,一直以来都是工程界面临的一项技术难题。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区域地质条件复杂,软岩地层广泛分布,给基坑支护、地下结构施工带来了诸多挑战。钢板桩作为一种常见的临时支护结构,在广州地区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在软岩地层中常常面临贯入困难、支护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针对软岩地质条件,对钢板桩支护方案进行技术改良,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
软岩是指抗压强度较低、易风化、遇水软化、变形较大的岩层。在广州地区,软岩地层主要包括泥岩、页岩、粉砂岩等,其共同特点是强度低、塑性高、遇水膨胀等。这些特性对钢板桩的施工和支护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
传统钢板桩支护多适用于砂土、粘土等土质地层,其设计依据主要是土压力理论和支护结构力学模型。但在软岩地质条件下,传统设计和施工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工程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广州地区的工程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钢板桩支护方案进行技术改良:
在软岩地质条件下,应优先选用高强度、大截面模数的钢板桩,如U型或Z型桩,以增强其抗弯能力和整体刚度。同时,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合理调整钢板桩的布置间距和嵌入深度,确保支护结构具有足够的嵌固力。
由于软岩地层贯入阻力较大,传统锤击或振动沉桩方式往往难以奏效。可采用以下替代工艺:
为增强钢板桩支护体系的整体刚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针对软岩地层中可能存在的裂隙或软弱夹层,可在钢板桩施工前后进行注浆加固处理。通过注浆填充岩层裂隙,提高地层的整体性和抗剪强度,从而增强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在软岩地质条件下,钢板桩支护结构的变形控制尤为关键。建议引入信息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支护结构的位移、应力变化及地下水位变化,及时调整施工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以广州某地铁站点基坑工程为例,该工程位于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地层中,原设计采用常规钢板桩支护方案,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钢板桩贯入困难、支护结构变形过大的问题。经技术团队评估后,采取了以下改良措施:
改良后,钢板桩顺利贯入设计深度,支护结构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基坑施工安全顺利完成,充分验证了技术改良方案的有效性。
软岩地质条件下钢板桩支护施工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合理选型、工艺改进、结构加强及信息化监测等手段,完全可以实现安全、高效施工。广州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未来在类似工程中应更加注重地质勘察的准确性与施工方案的适应性,推动钢板桩支护技术在软岩地层中的持续优化与创新。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