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砂土地质条件下进行钢板桩施工,尤其是在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由于砂土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松散性和流动性,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土体流失、地下水渗漏、支护结构失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砂土地质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实施钢板桩支护,防止土体流失,确保施工安全与周边环境的稳定,成为工程实践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砂土地质主要由颗粒状矿物组成,其颗粒间缺乏粘聚力,仅依靠颗粒间的摩擦力维持稳定。这种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因此,在砂土地质中进行钢板桩支护施工,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地质特性,采取有效的防护与施工措施。
针对砂土地质特点,钢板桩支护方案的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在砂土地质中,钢板桩支护通常采用悬臂式、单支撑或多支撑式结构。对于开挖深度较浅、地下水位较低的工程,可采用悬臂式钢板桩;而对于深基坑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则建议采用内支撑或锚拉式支护结构,以增强整体稳定性。
应选用刚度大、锁口紧密的U型或Z型钢板桩,以增强抗弯能力和止水性能。在打入方式上,优先采用振动锤或液压锤沉桩,避免锤击过猛造成桩体损坏或土体扰动。同时,应控制沉桩速率,防止因振动引起砂土液化。
由于砂土透水性强,钢板桩支护结构必须具备良好的止水性能。可采用以下措施:
为防止砂土流失,可在钢板桩内侧设置砂袋围堰、土工布包裹层或喷射混凝土护面,形成临时防护层。同时,采用注浆加固法对周边砂土进行改良,提高其密实度和抗剪强度。
在砂土地质中实施钢板桩支护施工时,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和技术控制,确保施工安全和支护效果。
基坑开挖应采用分层分段的方式,每层开挖后及时设置支撑或锚固结构,防止因开挖过快造成支护结构变形或失稳。
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支护结构的位移、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数据,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采取应急措施。
钢板桩施工应优先完成支护结构闭合,再进行基坑开挖。同时,应避免多台设备集中作业,减少对砂土的扰动。
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地下水位变化,必要时采用井点降水或深井降水法降低水位。同时,在基坑底部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及时排除渗水,防止流砂现象的发生。
以广州某地铁基坑工程为例,该工程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带,地质条件以粉细砂为主,地下水位较高。施工过程中采用了U型钢板桩+内支撑支护体系,并结合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和降水井联合降水方案。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与严格的监测控制,有效防止了土体流失和支护结构变形,确保了基坑施工的安全与周边建筑物的稳定。
该案例表明,在砂土地质条件下,只要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加强止水措施并严格控制施工过程,钢板桩支护完全能够满足深基坑工程的安全与稳定性要求。
砂土地质条件下进行钢板桩支护施工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风险较大的工程活动。施工方必须充分认识砂土的工程特性,结合工程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支护方案,采用有效的止水、防流失和加固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与动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钢板桩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有效防止土体流失,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与周边环境的安全。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不断推进,砂土地质中的钢板桩支护技术将在更多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未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钢板桩支护在砂土地质中的应用将更加成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