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木工程和基坑支护施工中,钢板桩因其施工速度快、可重复利用、止水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地质条件下的围护结构中。然而,在粉土地质条件下进行钢板桩施工,由于粉土本身具有松散、易液化、承载力低等特点,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坍塌事故。因此,如何在粉土地质中科学合理地进行钢板桩支护,成为保障工程安全和施工效率的关键。
粉土地质主要由粒径介于0.005~0.075mm的粉粒组成,其物理力学性质介于砂土与黏性土之间。粉土在干燥状态下具有一定强度,但遇水后容易软化,甚至液化,导致地基承载力急剧下降。此外,粉土内聚力小、内摩擦角低,使得其在开挖过程中容易发生滑动和坍塌。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粉土还可能产生流砂现象,进一步增加施工难度。
在粉土地质中进行钢板桩施工,若不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极易造成边坡失稳、基坑坍塌等安全事故,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人员安全。因此,必须结合地质条件、基坑深度、周边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钢板桩支护方案。
钢板桩是一种具有锁口结构的钢制构件,通过机械打入或振动沉入地下,形成连续的挡土和止水结构。其主要作用是承受侧向土压力、水压力,并防止基坑边坡坍塌。钢板桩支护具有施工速度快、结构刚度大、止水性能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软弱地层、高水位区域及城市密集区的深基坑工程。
在粉土地质中,钢板桩支护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土体变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下水渗透引发的流砂和管涌现象。因此,钢板桩是粉土地质条件下较为理想的支护形式之一。
广州地区广泛分布着粉土、淤泥质粉土等地质类型,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带,粉土地质较为典型。在此类地质条件下进行钢板桩施工,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勘察与设计阶段的精细化处理
在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准确掌握粉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如含水量、孔隙比、液塑限、渗透系数等。设计单位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合理选择钢板桩的型号、长度、打入深度及支撑系统,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钢板桩的选型与布置
针对粉土地质的松散特性,建议选用U型或Z型钢板桩,其截面模量大、抗弯能力强,适合承受较大的侧向土压力。钢板桩的布置应结合基坑形状、深度及周边环境,采用连续或间隔布置方式,并确保锁口紧密,防止渗漏。
施工工艺控制
在粉土地质中施工钢板桩时,应优先采用振动锤沉桩法,避免冲击锤造成地基扰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沉桩速度,避免因过快沉桩引起土体扰动和液化。同时,应设置导向架,确保钢板桩垂直度满足设计要求。
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控制
针对粉土地质易坍塌的特点,钢板桩支护结构应结合内支撑或锚杆系统进行加固。对于较深基坑,建议采用多道支撑结构,以分散土压力,提高整体稳定性。支撑系统应采用型钢或钢管,并确保连接节点牢固可靠。
地下水控制措施
粉土地质中地下水活动频繁,容易引发流砂和管涌问题。因此,在钢板桩施工前,应做好降水或止水帷幕等地下水控制措施。可采用井点降水、深井降水或双液注浆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水压力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监测与应急预案
在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钢板桩的变形、支撑轴力、周边地表沉降等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如加强支撑、回填反压等,防止事态扩大。
以广州某地铁站点基坑工程为例,该工程位于珠江冲积平原区,地质条件复杂,表层为厚约5米的粉土层,地下水位较高。施工方采用U型钢板桩配合内支撑系统进行支护,钢板桩长度为18米,打入深度超过基坑底3米以上,形成封闭式支护结构。同时,配合井点降水措施,将地下水位控制在基坑底以下1米。整个施工过程中未发生坍塌事故,钢板桩支护效果良好,充分验证了该支护方案在粉土地质条件下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粉土地质条件下进行钢板桩施工,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特性、支护设计、施工工艺及地下水控制等多个环节。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施工组织和有效的监测手段,可以有效防止基坑坍塌,保障施工安全。广州地区作为粉土地质分布较为广泛的区域,更应在实际工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支护方案,提升钢板桩施工的技术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未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深基坑工程将越来越多地面临复杂地质条件的挑战。因此,进一步研究粉土地质中钢板桩支护的力学机理、优化支护结构体系、提升施工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将是推动该领域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