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深基坑工程的支护施工成为关键环节之一。尤其是在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钢板桩支护因其施工速度快、可重复使用、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广州地区的地铁、桥梁、地下管廊等工程项目中。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项目成本控制的要求提高,如何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优化钢板桩支护方案,实现降本增效,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层以软土、砂层、淤泥质土为主,地下水位较高,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基坑坍塌、涌水、涌砂等问题。因此,钢板桩支护作为一种有效的临时支护方式,在广州地区的基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包括:控制土体变形、防止地下水渗入、保护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等。
目前,广州地区常用的钢板桩类型包括U型、Z型和直线型,其中U型钢板桩因其截面模量大、锁口连接紧密、施工效率高等特点,应用最为广泛。钢板桩支护通常结合内支撑系统或锚杆体系,形成完整的支护结构体系,以满足不同地质条件和基坑深度的需求。
尽管钢板桩支护技术在广州地区已有较为成熟的应用,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广州地区的工程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钢板桩支护方案进行优化,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在满足支护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钢板桩型号和布置间距。通过地质勘探和数值模拟分析,准确评估土体参数和地下水影响,避免设计保守化。同时,结合基坑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采用分段设计、分层支护等方式,减少材料用量。
钢板桩施工应与土方开挖、支撑安装、监测系统布设等工序统筹安排,形成流水作业。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减少工序之间的等待时间,提高施工效率。此外,应优先采用振动锤或液压锤沉桩工艺,减少噪音污染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建立完善的钢板桩使用台账和回收机制,确保施工完成后及时拔除并进行保养。对于重复使用的钢板桩,应进行锁口检查和修复,确保其结构性能。同时,鼓励采用租赁模式,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
在支护结构关键部位布设位移、应力、水位等传感器,结合BIM技术或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对支护系统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施工参数,提升风险预警能力,保障施工安全。
以广州某地铁车站基坑工程为例,该项目基坑深度约9米,地层以粉质黏土和砂层为主,地下水位较高。原设计方案采用密排U型钢板桩配合双层内支撑体系,钢板桩长度为15米,间距为0.4米。经优化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将钢板桩间距调整为0.6米,长度调整为12米,并采用单层内支撑加局部锚杆辅助支护的方式。优化后,钢板桩用量减少约20%,支撑构件减少约30%,施工周期缩短15天,综合成本降低约18%。
随着广州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深基坑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对支护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钢板桩支护作为一种成熟、高效的临时支护方式,在广州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加强施工组织、提高材料利用率和引入信息化手段,不仅能有效降低工程成本,还能提升施工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钢板桩支护技术将在广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