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深基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护技术,拉森钢板桩因其施工便捷、安全性高、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在广州地区的多个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本文将以广州某地铁站点深基坑支护工程为案例,探讨拉森钢板桩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新技术应用及其实际效果。
该项目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拟建地下三层结构,基坑开挖深度达18米,周边建筑密集,地下管线众多,施工环境复杂。传统的支护方式难以满足工程安全与工期要求,因此项目方决定采用新型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并结合信息化监测手段进行全过程控制。
在选型方面,项目采用了U型拉森Ⅳ型钢板桩,单根长度24米,有效插入深度超过6米,确保支护结构具备足够的抗弯和抗剪能力。钢板桩通过液压振动锤沉入土层,相较于传统柴油锤,该设备噪音低、振动小,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施工过程中引入了GPS定位系统和垂直度自动监测装置,确保每根钢板桩的打入精度控制在3‰以内,显著提高了施工质量。
为了应对地下水位较高带来的渗流风险,项目团队在钢板桩外围设置了双液注浆止水帷幕,并在基坑内部布置多级降水井。这种“钢板桩+止水帷幕+降水”的组合支护方案,有效控制了地下水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避免了因渗漏导致的地基下沉问题。
在支护结构受力分析方面,项目采用了BIM技术与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整个基坑施工过程进行了动态仿真。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工程师可以实时调整支撑布置和施工顺序,优化受力路径,确保结构安全。此外,现场还部署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包括应力传感器、倾斜仪、水位计等设备,实现对支护结构变形、内力变化及地下水位的全天候监控。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严格按照“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原则组织作业。每一层开挖完成后,立即安装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防止墙体位移过大。特别是在穿越软弱淤泥层时,采取了局部加固措施,如高压旋喷桩加固地基,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支护体系的稳定性。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该基坑顺利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各项监测数据显示,最大水平位移控制在25毫米以内,远低于设计允许值;周围建筑物沉降均小于5毫米,未出现明显裂缝或结构损伤。这一成果充分证明了拉森钢板桩支护体系在广州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在绿色施工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钢板桩可重复使用率达90%以上,大幅降低了材料浪费;施工噪声和扬尘控制良好,获得了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同时,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也极大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综上所述,广州该地铁站点工程的成功实践表明,拉森钢板桩支护技术在城市深基坑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新材料、新工艺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保障,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随着城市建设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拉森钢板桩支护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Copyright © 2022-2025